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作者簡介:王福
通訊作者:王建國
摘 要:[目的/意義]隨著場景化要素在產學研共同體中漸進地嵌入,使信息共享作為促進產學研共同體成員間協同創新的血液功能越來越明顯,激發著產學研共同體價值創造的新動能,使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具有了場景化效用和適配化可能。[方法/過程]為此,將信息共享場景、信息共享情境納入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研究之中,從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內涵出發,發掘了產學研共同體的場景化形成機理,設計了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實現路徑。[結果/結論]以現有相關文獻為基礎,咨詢產學研共同體領域專家和信息領域專家形成訪談提綱,采用半結構訪談的方法提煉了“企業-高校”“高校-科研機構”“科研機構-企業”3個場景的信息共享適配策略。
關鍵詞:產學研共同體;場景化信息共享;形成機理;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成員如何將合適的信息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空間共享給其他成員,使產學研共同體成為利益共同體;其二是如何將產學研共同體不同成員的信息優勢以共享的方式實現價值的協同創造,進而使產學研共同體成為價值共同體。
隨著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所處信息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他們各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組織信息、處理信息、分享信息、接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斷提升,激發著信息共享創新效用的形成,使產學研共同體成為有效連接市場需求的關系紐帶,創造著一種全新的信息流動方式,成為一個充滿信息流動的智慧化有機體。然而,現有產學研共同體聯系較為松散,成員間信息共享的針對性不強,信息共享效率低下,特別是產學研共同體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的信息期望不能被很好地滿足,這違背了產學研共同體構建的初衷。為解決信息共享與直接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類信息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不匹配的問題,將信息共享場景和信息共享情境納入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研究之中,以平衡信息共享的供求關系,進而有助于實現三方信息的優勢互補,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使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擴散速度加快,成就產學研共同體的創新能力。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是通過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三者之間的信息交互,使成員間有效地感知彼此的信息共享需求、信息共享習慣和信息共享偏好,并通過成員間信息共享的不斷磨合,實現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價值增值。產學研共同體成員各自的信息需求期望和價值目標追求,是構成信息共享的真正誘因,它決定著不同創新主體參與產學研協作的目的和意愿,并直接影響產學研共同體成員間信息共享的廣度和深度。產學研共同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科研為途徑,以高校培養人才為目標,通過三者之間的團結協作滿足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1]、促進高等教育發展[2]、促進知識創新[3]、形成協同創新網絡[4]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5]等產學研共同體的各方需求。在這期間,產學研共同體各方都要向其他成員共享信息,以促進整個共同體所有成員目標的達成。
產學研共同體成員各自的信息期望和價值目標追求,是構成信息共享的真正誘因,它決定著不同創新主體參與產學研協作的目的和意愿,并直接影響產學研共同體成員間信息共享的廣度和深度。在此情形下,分析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內涵,構建信息共享機理,設計信息共享路徑,提煉信息共享策略,這不僅有助于增強產學研共同體成員對于信息共享的認知,也有助于信息共享方式的優化和信息共享渠道的建設,以提高產學研共同體成員間信息共享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價值性。
1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形式及優勢
1.1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形式及演化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涉及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其信息共享的最初彼此對對方的信息共享需求、信息共享習慣和信息共享偏好僅限于預測,所共享的信息是針對某個主題的某種方式的試探,當共享的信息被其中一個成員接受后就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單個節點。隨著信息共享節點的不斷增多,這些信息共享節點彼此之間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單鏈條。在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過程中,其共享的信息不可能僅僅針對某一個主題,于是對不同主題的信息共享從主鏈條生長出信息共享支鏈[6]。
隨著信息共享支鏈的不斷增加,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逐漸呈現為樹的形態,又隨著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主題的不斷改變以及信息共享深度和頻度的不斷增加,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呈現網狀的形態。由此,可以發現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過程實質是信息共享動態演化的過程,體現為信息共享形式由“節點→鏈條→支鏈→樹狀→網絡”演變,其信息共享形態的演變過程也正是“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信息共享的適配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共享情境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優化,淘汰了那些落后的情境,細化和形成適應當前各類環境的新情境。由此,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形態演變過程如圖1所示。
圖1顯示了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演化過程,這種演化是基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分別在信息共享初期、信息共享磨合期和信息共享成
熟期的形態[7]。由此可見,在任何一個產學研共同體中針對不同主題信息共享的形態是多種并存的,既有信息共享節點、信息共享單鏈、信息共享支鏈、信息共享樹和信息共享網絡。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不同形態中又具有某種關聯性,使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形成協同創新的價值鏈、價值支鏈、價值樹和價值網等形態。
1.2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優勢及形成
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經濟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已逐漸形成以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的多維結構體。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者自身的信息需求和價值追求是構成信息共享活動的起因,決定著信息共享的走向和意圖,并直接影響信息共享者共享信息的意愿和強度。
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優勢形成需要借助以下要素:①信息共享定勢。所謂信息共享定勢是信息共享者在信息共享活動中多次重復過的經驗或習慣,經過沉積后而形成的某種固定的信息共享態勢。②信息共享沖發強度。信息共享是信息共享者與信息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既然是作用,總要具備一定的作用強度。信息共享的沖發強度作為信息共享優勢構成要素,不僅具有表征信息共享程度大小、強弱的功能,同時它往往是指隱諱的、待發的,且并不是已經沖發的信息共享強度。③信息共享者自身所處的態勢。由于信息共享者內在的結構狀態和社會信息資源時空分布狀態所決定信息共享的主動性和被動性[8]。如果共享者是處于主動的狀態,那么他就具有一種共享勢,如果共享者處于被動狀態,那么他就不具有共享勢。
上述信息共享者的信息共享定勢、信息共享的沖發強度、信息共享者自身所處的態勢決定了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的優勢,并形成信息共享的必要因素,每一個因素都是信息共享優勢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共享優勢是信息共享主體的重要因素,對信息共享過程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往往決定著具體信息共享的性能和方向。以此為基礎,將信息共享場景、信息共享情境和信息共享期望納入信息共享優勢的研究范疇,從場景化情境適配的視角對產學研共同體信息共享優勢的形成過程描述如圖2所示。
推薦閱讀:《智能制造》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雜志以提高企業應用水平,追蹤技術研發熱點,報道市場發展動態為鮮明特點,生動、及時地反映CAD/CAM/CAPP/ERP領域的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