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首先以國內中國知網文獻數據為樣本,對網絡信息安全的文獻數量分布、研究熱點進行了深入的概述和總結。研究發現該領域研究主要呈現5個熱點主題:網絡環境與信息安全、網絡技術與信息系統、網絡信息類別、信息管理與安全策略。然后著重討論了網絡信息安全在國家、企業和個人層面的主要問題。最后針對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熱點;研究問題
網絡信息是通過互聯網在網上傳遞、存儲和利用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隨著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網絡信息安全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等詞語的產生和發展。全球網絡用戶與日俱增,根據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手機網民達695億。其中一些領域的用戶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如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209億,年增長率為837%。網絡信息安全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研究課題。
網絡信息安全是國家、企業和個人等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目前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研究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已成為各學科關注的焦點。在網絡安全研究趨勢方面,潘柱廷從技術領域、觀念和管理等方面探究了網絡信息安全的本質性結構,將網絡安全領域分成多個子領域來探究各子領域的內在規律和關鍵人群[1]。在網絡空間治理方面,任琳等對網絡空間治理的核心問題、網絡安全治理的議題、治理的目標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各國應具備參與網絡空間治理的能力[2]。在用戶隱私與信息安全方面,吳維憶揭示了當前重新定義隱私的技術,探討了網絡時代隱私的潛在可能及中國的應對戰略與舉措[3]。在情報分析方面,陳興蜀等梳理了大數據和網絡安全與情報分析的關系,闡述大數據技術對傳統安全分析方法的改變,提出了應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網絡安全與情報分析中的實際問題[4]。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國內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的視角不同,對該領域研究的發展和影響也不同。本文從文獻計量學和文獻綜述視角對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的發展和研究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以期為未來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
從文獻數量看我國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脈絡。通常,觀察和衡量某一門學科或學科群組的發展狀況,可通過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專著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測度[5]。另外,也可對該領域的高產作者和機構進行分析了解該領域研究合作情況。通過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縱向的考察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發展的規模大小、演進速度和繁榮程度。基于此,本文通過不同的途徑檢索了主題和書名中包含“網絡信息安全”的各類文獻。圖1網絡信息安全期刊論文數、學術著作數和碩博論文數年度分布11期刊論文量年度分布
本文對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的研究成果進行調研后,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檢索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文獻,檢索式為“(篇名=網絡 AND 篇名=信息安全)OR 主題=網絡信息安全”,限定核心期刊進行模糊檢索,共檢索到2 621篇文獻,刪除會議通知、簡介、公告等不相關文獻196篇,最后得到與網絡信息安全關聯度較高的期刊文獻2 426篇。
圖1顯示了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發文數量及趨勢走向,在圖中可明顯的觀察到從1992-2017年間以網絡信息安全為主題的文獻數量的變化情況。其中最早的文獻是1992年楊永高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局部網絡的安全保密措施及問題》。另外幾篇較早的文獻還有:1997年陳朝暉在《圖書館》上發表的《Internet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及其對策》,章奕虹在《圖書與情報》上發表的《網絡時代的信息安全》等。從早期的發文情況來看,我國對網絡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很早就開始關注了,并且探討了相關的應對措施。
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的期刊論文發表年代不是很長,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該領域的研究文獻才開始出現,起初發文量很少,直到20世紀末該領域的文獻數量才開始迅速增長,到2002年論文的數量高達100篇,并且自此持續逐年快速增長,直到2016年文獻的發文數量已突破220篇。雖然期間有些起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圖1藍色的折線圖反映了這一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可能與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的相關政策有關。發文初期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方面的發展都剛剛起步,對該領域研究的關注度還比較低。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普及,信息化、網絡化、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等不同背景下,網絡信息安全的相關研究論文量增長較為顯著。
12學術著作數量年度分布
在超星的讀秀數據庫中,以“網絡信息安全”為正題名進行檢索,共獲取相關專著240篇。圖1中紅色折線圖顯示了國內網絡信息安全出版著作數量及趨勢走向,在圖中可明顯的觀察到從1998-2017年間以網絡信息安全為主題的著作出版數量的變化情況。專著出版的時間較晚,直到1998年才有相關的專著出版,該著作是樊宬豐等著者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信息安全與PGP加密》,之后1999年楊義先等著者出版的收藏導出《網絡信息安全與保密》,2000年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叢書》;2017年已出現了網絡空間安全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如由蔣天發著者著的《網絡空間信息安全》。這些著作都代表了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發展的歷程。
13碩博論文數量年度分布
在中國知網的碩博數據庫中檢索相關文獻,檢索式為“主題=網絡信息安全”,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相關碩博文獻2 469篇。文圖1綠色的折射線顯示了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的碩博論文發文數量及趨勢走向,在圖中可明顯的觀察到從2001-2017年間以網絡信息安全為主題的碩博文獻數量的變化情況。該研究領域碩博論文出現的時間更晚,但碩博論文均有出現。直到2001年東華大學王以剛發表的博士論文《網絡數據安全的密碼及EDBSmail實現研究》、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陸浪如發表的博士論文《信息安全評估標準的研究與信息安全系統的設計》和湖南大學冷健發表的碩士論文《網絡信息安全中的證書管理體系研究與設計》等,到2017年外交學院宋文龍發表了博士論文《歐盟網絡安全治理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周會勇發表了碩士論文《某網絡信息安全方案設計與實現》。其他主題的碩博論文都陸續發表,數量年度變化在200篇以內,但研究主題應用領域在不斷的深入。
根據網絡信息安全研究期刊文獻量、學術專著文獻量和碩博文獻量發展的擬合趨勢曲線來看,發現期刊文獻和碩博文獻量的擬合曲線和指數函數相符合,且曲線的擬合程度比較高。由此可見,以網絡信息安全主題的期刊文獻量和碩博論文量累積增長趨勢符合普賴斯指數的增長規律。通過對網絡信息安全期刊文獻量和碩博文獻量增長趨勢的分析,未來對網絡信息安全主題的關注度將會持續升溫。但學術專著文獻量的擬合曲線和指數函數相符合度較低,且曲線的擬合程度也不高,因此將來學術專著文獻量的發展可能會較低。
通過以上文獻數據量分析發現,網絡信息安全研究在期刊論文、碩博論文、和學術專著中出現的順序時期有所差異。該領域研究中期刊論文出現的最早,其次是學術專著,碩博論文出現的最晚。究其原因,這可能與研究者的研究習慣有關,一般研究者對某問題的研究都是從期刊文獻、專著開始的;碩博論文的研究網絡聚集了期刊論文和專著的研究成果。但不是絕對的,通常情況下這3種文獻資料都是研究的主要資料。
2學科分布情況
對學科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可對該領域的整個研究提供一個參考。該領域研究的學科分布情況通過知網的學科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對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的學科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學術專著由于數量較少參考價值不大故本文沒做統計分析。
21期刊論文學科分布
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709)互聯網技術(691)新聞與傳媒(183)檔案及博物館(134)電信技術(132)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125)行政法及地方法制(116)自動化技術(97)信息經濟與郵政經濟(93)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69)電力工業(69)高等教育(66)會計(56)企業經濟(52)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52)貿易經濟(48)金融(45)民商法(39)工業經濟(36)法理、法史(30)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30)礦業工程(29)公安(28)安全科學與災害防治(26)刑法(24)軍事(23)輕工業手工業(20)科學研究管理(16)經濟法(14)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13)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13)鐵路運輸(12)社會學及統計學(11)計算機硬件技術(10)出版(9)財政與稅收(9)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9)無線電電子學(8)投資(8)保險(8)檢索時間:2018年5月8日。由表1可知,國內網絡信息安全期刊研究論文的分布主要可歸為信息科技類、社會科學類、經濟與管理科學類、其他類等4類。其中信息科技類主要包括: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互聯網技術、新聞與傳媒、檔案及博物館、電信技術、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自動化技術、無線電電子學、出版,論文合計2 080篇,約占論文總數的794%。社會科學類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民商法、法理法史、公安、刑法、軍事、經濟法、等行業領域,論文合計276篇,約占論文總數的113%。經濟與管理科學類主要包括: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貿易經濟、企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與郵政經濟、金融、投資、保險、會計等行業領域,論文合計309篇,約占論文總數的127%。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領域的論文,如工業技術和基礎科學等領域的論文,所占比例較小。從學科的整體而言,信息科技類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經濟與管理科學類,這也表明了這兩類學科是國內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的主要學科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時代主要從事期刊訂閱及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并非《信息技術時代》雜志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