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全國各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教師開始了有意義的探索,各種在評價的理念和方法上讓人耳目一新的發展性評價的方法,迅速的呈現,如雨后春筍一般。
關鍵詞:高中教學,信息技術,科技發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利用多元化和科學化的評價方式,來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要關注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才是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保證課堂紀律的方式來傳授信息教育知識,但是信息教育課程不同于數理化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上還有“電腦”這個重要的參與者,如果要求學生都把“目光”和注意力投給滔滔不絕的老師,那么可能紀律上去了,課堂氛圍卻調動不起來;相反,為了片面的追求氛圍,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那么很難保證知識的運輸送達,這樣兩種情況往往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那么,如何有效地調控課堂,把握好“管”與“放”的分寸?首先要按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階段,教師必須增強對教學指導的開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學習興趣出發,讓學生去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切忌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自己的經驗、態度、價值觀強加給學生,管得太死。其次要看到課堂教學的復雜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能隨機應變,注意課堂熱鬧而不混亂,即學生可以處在一種熱烈研討、你爭我辯的自主學習氛圍中,而不像鬧市般地鬧哄哄,不斷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新課程在改革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理念的提出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信息技術學科所要教學的知識可謂浩瀚無邊,信息技術教師也不可能把信息技術的每個知識點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個知識點鉆研透后再去教給學生。同樣,學生的知識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賴教師的教導獲得。所以,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有必要改變“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的傳統模式。例如,在講“文件的下載”時,我是以文字的下載為示范,學生很容易學會。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網頁上有漂亮的圖片,這些圖片如何下載呢?很多學生以為小菜一碟,動手一試才知道并不容易解決。有一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圖片是不能簡單地復制下來的。這些跟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關的技巧,我們要善于發現,并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性,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去獲取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評價經常是放到最后一個階段進行,是對教學過程的結果進行評價,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很少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以前的評價方法多是定量型的評價,主要測量學生學習結果并分析學生是否掌握有關知識技能。但是新課標的課程結構,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要求我們不能忽視評價與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樹立“教-學-評價”有機結合的教學評價觀,將對教學評價的設計和規劃融合到教學設計中,使其成為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斷加強評價對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促進作用。新課改是中國教育觀念轉變的轉折點,也促使信息技術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意識。新課標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值得我們進行長期的探討,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都要更新教學觀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信息素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著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進、評價逐步規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努力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的良好素質,繼而讓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信息素養和信息道德品質。
學生應該是教育的主體,按照現代教育的理念,不管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我們都應該將學生這一主體地位體現出來。但是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我們依然是比較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就是仍然重視他評,這很少考慮到學生對自我的評價,也還沒有形成多方參與、實時、互動的評價模式,讓學生、教師來參與,不管是在學習的內容、過程還是結果上,信息技術都具有鮮明的特色,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發展性評價注重以學生為本,注重評價過程,突出“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關注的不但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注重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建立自信,讓學生獲得發展。
我們應當認真研究教學實際,從而制定有顏色的評價目標。要實施發展性教學評價,我們必須要綜合研究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針對當前的教育實際,并且遵循全面的、科學的和發展的原則的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我們應該以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準繩,從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出發,制定的評價標準,讓學生逐漸地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和樹立出學習的信心與決心,培養信息素養。
在高中信息技術中,我們應該明確對學生哪些方面進行評價,實施教學評價應從自我開始,實施發展性評價就必須體現本學科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既要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評價,也要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評價,唯有如此,方能全面地評價學生理解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體現教育要以人為本的理念。
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要求,評價的主體必須是多元化的,學生應該是評價中的主體,不僅要讓學生進行互評,還應該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評,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此理念下,多元的評價方式必將代替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全和潛能的激發。可以開展互評和自評相結合的方法。“你覺得自己做得怎么樣?”“你認為她做得怎樣?”“好在哪里?”“如果是你,應該怎么做?”“還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等,從而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評價中提高評價能力,全面發展素質。我們應該豐富評價的方法,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型評價相結合,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性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相結合,以適應綜合評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