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教育研究
![]() |
期刊名稱: | 開放教育研究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31-1724/G4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7-2179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 |
主辦單位: | 上海遠程教育集團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開放教育研究》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開放教育研究》本刊是中國遠程教育期刊領域唯一一本,也是第一本進入CSSCI來源期刊的國家級學術刊物。《開放教育研究》集中了國內外開放與遠程教育領域的一流專家,組成了一支高水平,強陣容的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立足于遠程教育,以開放的理念包容學派,以創新的思想總結理論,以務實的態度關注實踐。
《開放教育研究》主管單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單位:上海遠程教育集團;上海電視大學出刊周期:雙月刊出版地:上海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95年郵發代號:4-578國際標準刊號:1007-2179國內統一刊號:31-1724/G4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387知網綜合影響因子:1.054萬方影響因子:1.353萬方總被引頻次:1244
《開放教育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開放教育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開放教育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開放教育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期刊欄目:高階訪談、理論探討、發展戰略、國際交流、研究報告、技術支撐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收錄、維普期刊網收錄、萬方數據庫收錄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 辦刊宗旨:傳播開放與遠程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1.353;總被引頻次:1244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387;綜合影響因子:1.054
• 《開放教育研究》雜志論文查稿:
觀念與實踐…………………………………………文青2
中國特色開放大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研究報告………………………………上海開放大學開放教育國際研究院課題組10-22
如何激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從事網絡教學:國際經驗與對策………………………………梁林梅;李逢慶23-35
圖示工具在協作學習中的應用——基于中美學生協作學習項目的研究………………………………顧小清;權國龍;王華文;陳婧雅64-71+102
包容性思維:網絡時代學習的一種新思維方法………………………………王竹立88-94
基于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的在線輔導教學交互策略………………………………張晨婧仔;焦建利95-102
教學論文案例參考:加強數學文化滲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深厚的數學文化內涵已在歷史的脈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人類的這一文化精髓傳承。“當一個學生畢業后,中學學的數學知識如果沒什么機會去用,很快就忘掉了,那么,還剩下什么?”這個問題時刻在警醒著我們,讓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應與時俱進,從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數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優秀的文化熏陶,提升數學的文化修養,進一步提高數學素質。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對數學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幾點理論認識,以求為一線教師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教學論文刊發,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文化價值
數學的發展史讓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數學作為一種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形成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它既反映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認識,又反映了人們對“可能的量的關系和形式”的認識,也就是說,數學既可以來自現實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來自人類思維的勞動創造。比如說,復數的產生就不是來自生活實踐,而是純粹的理論創造。事實上,連數學家們都未曾預見到復數將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電學、空氣動力等等;小小的“i”硬是經過了兩個世紀的努力才被人接受。其實,數學發現并不神秘,數學家們通常是在別人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新問題并窮追不舍,只要我們更新觀念,跳出原有的舊框框,一片更為廣闊的數學天地便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