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水平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應以專業群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線,系統性設計實訓體系。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堅持設備-師資-課程-教材的“四位一體”。在校企合作中,要協調好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經營之間的矛盾,做到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
關鍵詞:高水平專業群;復合型人才;生產性;實訓基地
0 引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提出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將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等作為改革發展任務。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的措施之一是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定義主要有二個觀點,第一種是強調生產性,即需要有企業的深度合作,將企業搬入校園,能生產出產品;另一種是強調仿真性,力求實訓的過程與真實工作過程完全一致[1]。
高水平專業群生產性實訓教學基地建設,應力求“研學用一體化實訓模式”和“學作創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依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形成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1 雙高背景下實訓基地建設依據和出發點
1.1 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2]。我國裝備制造產業正處于“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階段,產業升級快、技術更新頻繁已經成為常態[3]。產業鏈延伸融合背景下崗位能力拓展交叉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4]。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其傳統單個專業進行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無法滿足要求,專業組群協同育人成為必然趨勢[5]。其中,系統性設計和建設實訓基地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實施的重要方面,更是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之一。
1.2 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路線
高職院校的教育離不開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的支持,才能不斷滿足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6]。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緊扣專業群人才培養主線,對接企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多專業優勢互補,系統性設計和實施。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群建設的實施層面,其建設路線與專業群建設是相對一致的:調研行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分析出各個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確定技術技能培養目標,從而搭建新型的實訓課程體系,進而開展實訓條件建設。實訓條件主要涉及:新形勢下,校企共建、共享、共用的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新機制;為縮短企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距離,引入企業實際項目,打造企業實境化實訓環境;高水平“雙師型”實訓師資隊伍培養。
2 分步實施,打牢實訓條件建設基礎
2.1 分析產業鏈
參照機械行指委智能制造裝備行業調研產業鏈分析結果,對接裝備制造產業高端,服務陜西乃至西部區域經濟,聚焦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群產業鏈為:立足先進制造方向,關鍵裝備(數控機床)-智能制造裝備集成(柔性生產線)-智能制造裝備應用(精密加工單件小批量生產)。
2.2 分析崗位集群和職業能力集群
產業鏈(崗位集群):設計-制造(加工-檢測-裝配)-維護-服務。創新鏈:數字化-智能化-專業化-信息化。技術方向:設計、加工、檢測、裝配、維修、生產現場管理等能力。
2.3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傳承優勢,方能創新。回顧我院70年辦學歷史,“機床興學、制造興業”特色鮮明,機床制造和機械加工是我校傳統優勢,我們的機械類專業教學與機床制造與機械加工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地域對接產業,機床制造(秦川機床、寶雞機床)、汽車制造(比亞迪、吉利)、石油裝備制造、3C制造(三星、華為)等。從而明確了人才培養定位:核心技術為高端數控機床制造技術和高端數控機床應用技術。聚焦培養目標為“懂設計+精制造+能維修+會服務”。
2.4 重塑課程體系
專業群常見問題是群內專業分立,融合度不夠。組建專業群的目的是要求群內專業要打破現有的專業壁壘,實現深度融合、協調統一,而課程體系重構是打破專業壁壘、實現專業融合的有效途徑。圍繞“設計-制造-維修-服務”產業鏈對應崗位群職業能力需求和技術方向,基于“縱向可發展+橫向可遷移”的職業能力培養邏輯,搭建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模塊,淡化專業概念,打破專業壁壘。
3 “四位一體”實訓體系設計和實施
3.1 建設原則
實訓體系在邏輯主線:能力-設備-項目-師資-教材-課程。建設核心:堅持“設備-師資-課程-教材”的“四位一體”。在建設過程中,方案應自主設計,滿足學校真正的需求。
3.2 頂層設計
實訓體系建設目標是:打造三秦工匠培養工坊,為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提供一種范式。實訓教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從專項技能訓練的實訓室到綜合能力提升中心,對應機床關鍵零部件到整機裝配與運維。實訓教學基地布局如圖2所示,以創新“研學用一體化實訓模式”和“學作創一體化教學模式”為指導思想。區域1為專項技能實訓區,“學”專項技能;區域2為企業項目實戰區域,“做”企業項目設計與仿真;區域3創新創業培養區域,“創”作品,創團隊;區域4為工程技術實踐區域,“研”新技術、新工藝,解決中小微企業技術問題。
3.3 六大中心
緊扣高檔數控機床制造產業主要崗位對復合型能力需求,聯合北京精雕、寶雞機床、西門子等行業知名企業,以“共建、共享、共用”為原則,共同建設“數字化制造&虛擬仿真中心—機加工訓練中心—先進制造技術中心—智能檢測中心—裝配與系統集成中心—機電設備維修中心”六大中心。通過六大中心及其對應的18個實訓室,形成系統化的實訓教學體系。
由于篇幅有限,這里重點介紹數字化仿真中心和先進制造技術中心。
3.3.1 數字化仿真中心
以數控機床主軸、刀架等典型零部件為載體,以培養“數字化三維造型技術、數字化工藝設計技術、數字化仿真技術”為目標,聯合北京精雕集團,校企一體“共同投入、共同建設”打造數字化仿真中心。支撐《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創新設計》等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改革。校企共建技術研發及教學團隊,立足企業實際項目開展技能訓練,聯合新開發《數字化工藝設計》、《柔性工裝設計》等產教融合新型課程。
其中,數字化基礎教學實訓室承擔基礎性教學,對學生進行五軸精密加工軟件的應用、虛擬加工技術、精密管控技術等方面的基礎教學,并承接數字化制造、多軸編程及仿真、精密加工等方面的社會培訓;數字化產品開發實訓室借助精工DIY項目,引導學生入門“數字化制造&精密加工”,初期引入并轉化15冊活頁式教材,以企業實際項目案例為載體,培養“名片學生”;數字化工藝研發實訓室,校企協同進行精密加工技術工藝研發,參與企業實際精密加工項目,后期轉化為可用于教學的活頁式教材。
3.3.2 先進制造技術中心
以數控機床主軸、刀架等典型零部件為載體,以培養“高速加工技術、多軸復合加工技術、柔性生產線加工技術”為目標,聯合伙伴企業,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設”打造先進加工技術中心。校企聯合組建技術研發與實訓教學團隊,以企業典型生產任務為載體實施教學改革,支撐《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車銑復合加工技術》等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改革。校企聯合新開發《精密與多軸加工》、《智能生產線及其控制技術》兩門產教融合新型課程。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數字化先進制造,瞄準精密加工,以北京精雕高端五軸高速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統等新進制造設備為基礎,打造一流數字化制造&五軸精密加工研發&驗證體系,并為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提供實踐保障。“產教融合”,以“企業實際加工項目”為載體,拓展學生視野,鍛煉學生技能。
3.4 實施層面
3.4.1 在建設之前,明確技術培養是核心
要分段多企業共建,利于企業專長聚焦,利于多樣技術培養,利于拓展企業資源,利于創新正向發展;實訓室方案制定,為我所用,以我為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頂層規劃,底層細化,統一思想,軟硬結合。
實訓室建設方案,培養能力-支撐設備-培養項目-課程開發-場地要求-預算清單-布局效果,全面統籌,分步實施。實訓室運行方案,要涉及共建投入、團隊建設、項目導入、運行機制、產出績效等方面。將“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社會效益最大化”作為實訓基地運作的基點[7]。
3.4.2 建成之后,明確產教融合是根本
協調教育教學與企業利益追求之間的矛盾,校企創造一個共贏局面,實現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持久創新發展[8]。做到共建共享,吸引企業投入,構建命運共同體;盤活資源,導入企業項目,聯合能干實事;動態建設,切忌貪大求寬,緊跟技術方向;自給自足,能夠有效產出,實現良性發展。
4 結束語
專業群建設是個系統工程,而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其重要的一環。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要準確把握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為專業群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支撐。在實訓體系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進行硬件建設,要堅持“設備-師資-課程-教材”的“四位一體”,提升系統化。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業實際項目,在生產實境下,促進校企雙團隊融合和共同進步,鍛煉學生的實際技術技能。
參考文獻:
[1]唐彧,劉麗軍.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25):338-339.
[2]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2273-2284.
[3]孫柏林.未來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述評[J].自動化儀表,2013(1):1-5.
[4]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5]李偉只.“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34-38.
[6]王蘇海.高職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實效性探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19):145,133.
[7]李瑤.教育公共服務理念下公共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踐—以吉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7(2):8-11.
[8]唐細語.未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研究與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18(4):121-125.[1] 2
推薦閱讀:基建優化經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