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本文從廣州地區當下現存的華僑民居建筑進行文獻收集及實地考察取證,從而討論在西方建筑文化影響下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建筑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時間節點與其發展歷史階段的審美文化特征。先從宏觀的角度勾勒當時社會的大背景,繼而確定本次討論的具體時間節點與特定范圍,利用現存廣州華僑民居的建筑特征進行歸類分析,最后在分析中西建筑特征的過程中,通過推導式的結論揭示這一特定時期廣州華僑民居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
關鍵詞 西方建筑文化;近代;廣州華僑民居;審美文化特征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曾先后三次大規模吸收外來文化。前兩次的學習外來文化,有效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推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揮現代啟蒙作用。其中第一次吸納外來文化這一時期是本次討論的重要時間節點。
1 近代華僑民居產生的環境和歷史背景
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迫切需要尋找過剩商品傾銷地,加上廣州很早就開始了對外貿易,因為中外文化的長期頻繁的交流,使廣州這個城市具有開放兼容的性格特點。
1840國門被強行打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當時國內洋務運動的開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影響下,國內開始主動向西方學習。另一個原因是當時中國的大量華人勞工輸出,從1860年—1890年,是華人勞工在海外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時期。少數幸運的華人勞工或早期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他們成了首批擁有回國興建屋宇的資本,就是最早所謂的華僑,這些時期的華僑多以傳統的建筑方式作為他們成功的象征。一方面,隨著出國熱潮的興起,出國的華人勞工漸多。另一方面,國外的僑胞在僑居國的地位低下,難以在僑居國長期立足,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日盛,每有積蓄,多寄回國內營建屋宇,這個時期的廣府地區成為很重要的僑鄉,這一時期受西方建筑文化影響,主要表現在其建筑形式和裝飾文化不同程度的西化上。
1911年廣州成立專門負責的市政規劃實施的工務部門,當時掀起了拆城墻、建馬路的近代城市化改造進程。20世紀20~30年代,廣州逐漸形成了以西式騎樓為特征的商業區建筑風貌。同時,還請了大量當時有名的西方建筑師為政府設計公共建筑,如海關大樓、廣州市消防總局等,這股潮流不僅對廣東影響深遠,其輻射乃至廣西福建等地。這一時期,大量西式建筑特征的華僑民居層出不窮。
伴隨著首批留學生歸國,西式建筑的建設潮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他們帶著對“中國固有形式”探索的背景系統地學習了西方建筑文化,歸國后設計出一系列對國內環境產生影響的作品,如:中山紀念堂等,同時亦有本土設計師創作的中西合璧優秀建筑作品出現,如:廣州市府合署等。這一時期,建筑設計的從業者加入,本土建筑與西方建筑材料的融合,工匠施工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比例和裝飾都趨于成熟。
綜上所述, 由于有了上述條件,廣府地區的華僑民居才得以大量興建。
2 廣州近代華僑民居建筑形成的幾個限定條件
廣州近代華僑民居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研究有以下幾個重要限定條件,即:近代廣州范圍內的地域限定、近代這個時間段的范圍限定、華僑這一特定群體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與鄉情的實際情況結合。隨著朝代的更替,其范圍和區域劃分有所變化,廣州市的區域分為基本沒有變化。根據對于廣州近代歷史發展歷程的分析和整理,筆者發現近代廣州與當下的廣州在區劃上沒有太大的不同,其中不同在于近代的廣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包括現今隸屬于佛山市的南海區及禪城區(這地區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在時間節點上,上文已經提過,中國近代史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為止,近代廣州地區華僑歸國,在自己的故里大量興建房子。對于近代時間范圍的劃分,主要是結合廣州近代僑鄉發展的歷程與我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來判定和劃分的。關于華僑這一界定,到目前為止,主要是當時中國的大量華人勞工輸出,從1860年—1890年,是華人勞工在海外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時期。少數幸運的華人勞工或早期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他們成了首批擁有回國興建屋宇的資本,就是最早所謂的華僑,這些時期的華僑多以西式建筑方式作為他們成功的象征。
3 現存廣州近代華僑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通過對廣州市周邊的區域如花都、白云、增城、等地近現代華僑建造的房子、現在還保留的華僑民居采取實地考察,梳理出現存廣州周邊的華僑民居建筑形式進行分類歸納。根據現存的建筑風格和建筑功能布局兩個主要方面分析,廣州近現代僑居的建筑形式可分為改良型三間兩廊形式僑居、碉樓形式僑居、廬式僑居、小洋樓形式僑居、中西式結合的園林形式僑居五種類型花園別墅。通過對華僑華人家庭構成、生活方式、華僑住宅類型的分析,通過對華僑在僑居國的生活形態和其生活圈對歸國后的需求影響機制進行分析總結,以便在實地考察與文案綜合分析的背景下,對調查的建筑美學形式進行整理、不斷完善。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具有時代意義及廣州特性的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影響下的建筑,并對這些僑居從材料、裝修、建筑風格、住戶歷史背景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尋找此類建筑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特點及其優勢優點,并與國內傳統當地建筑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華僑生活方式與建筑形式。下面將以改良型三間兩廊僑居和廬式華僑民居為例,加以近代西方建筑材料的發展和建筑技術提高對建筑的影響分別進行敘述。
3.1 改良型三間兩廊僑居
在實地調查的背景下,發現廣州地域范圍的華僑民居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傳統的三間兩廊形式僑居,另一種是在傳統三間兩廊式僑居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可以叫改良型三間兩廊式僑居。改良型三間兩廊式一般為2-4層樓高,以青磚為主,有歐式拱窗和碎窗、木窗框和玻璃窗。部分的華僑民居有借鑒他們僑居國的西式建筑或海外裝飾風格。改進后的僑居住宅為三室兩廊的個性化設計,主樓有三個隔間,以中間的走廊作為活動中心,主樓前面是廚房和衛生間等兩個走廊,主樓和兩個走廊構成一個封閉或開放的小露臺。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類型的華僑住宅大多是自由布局,但改進后的三室兩廊的設計往往與當地傳統民居的平面和體量相當。每家每戶大致相同,街道縱橫分割,象征兄弟團結、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推薦閱讀:天津建筑施工專業職稱評審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