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更好的解決我國現階段城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與人口壓力不斷加大之間的矛盾,高層建筑工程便成為了現代建筑工程施工設計的首選方案。隨著高層建筑工程施工的競爭的不斷加快,一方面提升了我國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另一方面也對建筑工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文將結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對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進行簡要的分析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技術要點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on one hand promoted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level and people’s living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on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structural transfer floor in high 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conduct a brief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 key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U97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5-0020-02
1結構轉換層的產生及作用
隨著我國高層建筑工程向結構復雜度、質量高效度、功能完善度的方向發展,為更好的解決高層建筑工程結構間的樓層受力問題,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結構轉換層便成為了一項有效的應對措施,它的出現實現了高層建筑工程綜合性的建設設計理念,完善了建筑工程的功能結構,有效的提升了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
2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重點
2.1合理過度,防震
由于轉換層面通常在建筑物的下部設置,又起到一個過渡和轉換的作用,在結構轉換層上通常還承受著幾十層的樓房重量,所以結構轉換層面的受力很復雜,如果施工技術欠缺,沒有很好的處理好結構轉換層的施工,很容易在地震作用下產生薄弱層,從而發生危險。轉換層面有著巨大的截面,如何合理的利用空間來實現過渡和承重,是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的重點和難點。目前實際高層建筑結構轉化層的主要結構形式包括梁式、桁架式、箱形、空腹桁架式、板形等。表1具體比較在實際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所常用的結構形式之間的差異。
表1 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結構形式比較
結構形式 |
特點 |
不足之處 |
一般應用體系 |
梁式 |
受力明確 |
適用單一,地震反應較大 |
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體系 |
箱形 |
單項托梁、雙向托梁與上、下層較厚樓板組合 |
組合較復雜 |
需要縱、橫向同時進行結構轉換 |
板式 |
上下層結構柱網可以靈活布置 |
自重大,耗材多 |
上、下柱網軸線錯開較多,難以用梁直接承托上下結構的樓層 |
桁架式 |
傳力明確,傳力途徑清楚,靈活性大 |
構造施工復雜 |
轉換梁構架跨度大,上層負載大 |
2.2 根據實際選擇模板支撐
由于轉結構轉換層結構復雜,鋼筋密集,鋼筋和其他各方面耗材用量大,自身的重量和施工荷載量大,如何根據實際樓層環境確定轉換層模板的支撐系統成為結構轉換層面施工的重點,這就要求施工技術上保證支撐系統的穩定性以及承載能力。常用的模板施工技術包括一次性支模、荷載傳遞法支模、疊合澆筑法支模和埋置型鋼法支模。這幾種模板施工技術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這就要求在實際施工技術中,根據實際的施工現場來選擇合理的模板支撐,最大限度的發揮該模板支撐系統的優勢。
2.3 鋼筋數量位置與連接
在結構轉換層梁與板上所需用的鋼筋數量大,布置密集,在梁柱節點區域表現尤為突出。如何正確的確定鋼筋數量和位置,以及如何連接鋼筋是鋼筋施工的關鍵。
2.4 順利澆筑混凝土,防止裂縫產生
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很容易產生溫度裂縫,尤其是在結構轉換層梁柱匯集的區域,保證混凝土質量也是施工中的一個難題。
3 模板施工
結構轉換層結構本身的自重就比較大,確定結構轉換層的支撐系統是施工的關鍵。這就要求模板支撐系統要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來承受上部樓層的重量。模板施工離不開施工技術的基本屬性和特點,這些特點包括施工環境的變化多端、施工參數的控制難和施工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具有差異性。在實際運用中,最大程度地讓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是技術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施工前,相關單位要進行全面和實地的考察,計算盡可能準確的參數,實現理論與實際差異最小化。
4 鋼筋施工
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在施工過程中鋼筋不僅用量大,而且型號復雜。由于轉換梁截面大,導致梁上下鋼筋布置結構非常復雜。這就要求施工人員準確放樣與下料,合理安排好鋼筋連接和做好鋼筋間的綁扎。也需要實施一些措施來保證鋼筋工程的質量。
4.1 結構轉換層框支柱縱向鋼筋
框支柱縱筋原則上應該通到轉換層的上一層的頂板后截斷,這就需要把剪力墻的位置確定,這樣就比較容易確定一個柱子中,哪幾根鋼筋能通到上一層剪力墻里去,從而順利的把通不上去的鋼筋,彎曲后在轉換層頂板錨固。
4.2框支梁鋼筋
框支梁鋼筋的直徑比較大,層數比較多,鋼筋長度也比較長,通常情況下,為保證鋼筋位置正確,會利用到鋼管架,將鋼筋按順序一層一層的擺放,先擺上部縱筋的最下面一層,全部擺完上部縱筋。待框支梁的上部縱筋擺放結束,就可以進行梁箍筋的安裝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上部縱筋綁扎時每隔2m左右留一段不安裝,為了方便框支梁下部縱筋擺放,等到下部縱筋安裝的時候,需要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并且逐層的擺放,最后將下部縱筋進行綁扎,將預留的上部縱筋綁扎完畢,最后要進行的則是側面抗扭鋼筋與拉筋的綁扎。由于框支梁的鋼筋自重較大,為保證鋼筋在設置上的正確,不產生位置的偏移,通常會采用鋼管搭設固定架,來保證鋼筋骨架的穩定,讓施工人員更方便的操作。
5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的澆筑。在混凝土施工前應對結構轉換層的模板、支架、鋼筋和預埋件進行全面的檢查。鋼筋的綁扎進行隱蔽的驗收工作,辦理好交接手續。各種機械、保溫材料及人員等細節到位。在混凝土澆筑之前,要清理干凈模板內的雜物,并灑水濕潤。在第二次澆筑混凝土前,需要將表面的浮漿沖洗干凈,再澆上10-15mm 厚的水泥漿。轉換層混凝土的澆筑需要根據設計的要求進行兩次澆筑,兩次澆筑結束后,為了防止澆筑過程中會產生縫隙,要求事先確定澆筑線路,并且嚴格的按照之前的澆筑線路進行澆筑。同時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應分層進行澆筑,每層澆筑的厚度需要控制在350mm 左右,每一層間隔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混凝土初凝時間為八個小時,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前澆注后一層混凝土。在鋼筋密集處配合震動確?;炷撩軐?。同時需要注意混凝土表面的控制,嚴格把關鋼筋綁扎的質量。在混凝土澆筑之前,需要放線抄平,在預留的插筋上彈出500mm的標高控制線。由于結構轉換層面積比較大,為了確保整個結構轉換層表面的平整,混凝土施工在收面時需要拉通線收面,來保持其表面的平整度?;炷恋牧芽p控制?;炷恋牧芽p控制通常在原材料、外加劑、混凝土的配制上解決。防止溫度裂縫,可以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劑和優質磨細粉煤灰,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的方法。需要防止混凝土的沉降而產生的塑性裂縫,通常在梁柱核心區域混凝土澆筑完畢的一至一個半小時后,在初凝前,用直徑35mm 的振動棒進行第二次的振搗,用來加強混凝土的密實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表層混凝土需要收光,來避免水分大量蒸發引起收縮裂縫。同時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在施工中要求,在滿足泵送混凝土的前提下盡量用小值,在現場實測的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18cm。入模溫度要求控制在 25℃左右避免內外溫差過大引起溫度裂縫。為使外加劑充分發揮作用,一般對已澆筑完畢的混凝土,待初凝后,及時的在混凝土表面以及外模覆蓋一層薄膜,并保證混凝土處于潮濕狀態,養護不少于十四天。
6 結語
高層建筑的發展結構的多樣性,帶動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的技術發展,這就要求不斷改革創新,揚長避短,在耗能最少的前提下,保證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竹貴.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探討[J].廣東建材,2008,(07):80-83.
[2]葛巋峰.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J].工業設計,2011,(12):132.
[3]李紅霞.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探討[J].中外建筑,2008,(09):140-142.
[4]廖洪彬.某高層商住樓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J].廣東科技,2011,(16):149-150.
[5]岑志毅.關于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J].科學之友,2010,(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