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各項制度都在不斷完善,在建筑領域上更是頒布了許多新條例、新標準、新規范,為我們在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工程質量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工程質量粗糙、低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質量事故時有發生,質量通病經常出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常見工程質量事故發生的原因做以簡單論述。
關鍵詞:工程質量 事故 產生原因 控制措施 處理方法
一、 違背基本建設法規
1、違反基本建設程序。程序是工程項目建設過程及其客觀規律的反映,但有些工程不按基建程序辦事,例如未做好調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未搞清地質情況就倉促開工;邊設計、邊施工;無圖施工;不經竣工驗收就交付使用等若干現象,致使不少工程項目留有嚴重隱患,房屋倒塌也常有發生。它常是導致重大工程質量事故的重要原因。
2、違反有關法規和工程合同的規定。例如,無證設計;無資質隊伍施工;超級設計;越級施工;工程招投標中的不公平競爭;超常規的低價中標;施工圖設計文件未按規定進行審查,施工單位擅自轉包、層層分包;施工圖設計文件未按規定進行審查,施工單位擅自修改設計,不按設計圖施工等。
二、地質勘察原因
諸如未認真進行地質勘察或勘察時鉆探深度、間距、范圍不符合規定要求,地質勘察報告不詳細、不準確、不能全面反映實際的地基情況等,從而使得地下情況,或對基巖起伏,土層分布誤判,或未查清地下軟土層、滑坡、墓穴、孔洞等地質構造,或對場地土類類別判斷錯誤,地下水位評價不清等。它們均會導致采用不恰當或錯誤的基礎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勻沉降、失穩使上部結構或墻體開裂、或引發建筑物傾斜、倒塌等質量事故。
三、對不均勻地基處理不當
對軟弱土、沖填土、雜填土、濕陷性黃土等不均勻地基未進行處理或處理不當,均是導致重大質量事故的原因。必須根據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處理應與上部結構相結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則,從地基處理、設計措施、結構措施、防水措施、施工措施等方面綜合考慮,加以治理。
四、設計問題
諸如盲目套用圖紙,設計不同,結構構造不合理,采用不正確的設計方案,計算簡圖與實際受力情況不符,荷載取值過小,內力分析有誤,沉降縫或變形縫設置不當,懸挑結構未進行抗傾覆驗算,無計算及計算錯誤等,都是引發質量事故的隱患。
五、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諸如鋼筋物理力學性能不良會導致鋼筋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或脆性破壞,骨料中活性氧化硅會導致堿骨料反映使混凝土產生裂縫;水泥安定性不良會造成混凝土爆裂;水泥受潮、過期、結塊,砂、石含泥量、泥塊含量及有害物質含量、外加劑摻量等不符合要求時,會影響混凝土強度、和易性、密實性、抗滲性,從而導致混凝土結構強度不足、裂縫、滲漏、蜂窩、漏筋等質量事故。此外,預制構件斷面尺寸不足,支撐錨固長度不足,未可靠地建立預應力值,漏放或少放鋼筋、鋼筋錯位、板面開裂等,均可能出現斷裂、坍塌事故。
六、施工管理問題
1、未經設計單位同意,擅自修改設計,偷工減料或不按圖施工。例如將鉸接做成剛接,將簡支梁做成連續梁;用光圓鋼筋代替變形鋼筋,導致結構破壞;擋土墻不按圖設濾水層、排氣孔,導致壓力增大,墻體破壞或傾覆。
2、圖紙未經會審,倉促施工,或不熟悉圖紙,盲目施工。
3、不按有關施工規范或操作規程施工。例如澆筑混凝土時不按規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置施工縫、不按規定分層澆筑、振搗致使混凝土結構整體性差、不密實、出現蜂窩、孔洞,不按規定的強度拆除模板;磚砌體包心砌筑、上下通縫、灰漿不均勻、不飽滿均能導致磚墻或磚柱破壞。
4、缺乏結構工程基礎知識,不懂裝懂,蠻干施工,例如將鋼筋混凝土預制梁倒置吊裝;將懸挑結構鋼筋放在受壓區等均將導致結構破壞,造成嚴重后果。
5、管理混亂,施工方案考慮不周,施工順序混亂、錯誤,技術交底不清,違章作業、疏于檢查、驗收等,施工中在樓面上超載堆放構件和材料等,均將給質量和安全造成嚴重后果。
七、改進意見
1、收集資料(如施工記錄等)調查研究,摸清質量事故對象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所處的環境及面臨的各種情況。諸如:
(1)使用的設計圖紙。例如,設計圖紙中的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設置了必要的沉降縫或伸縮縫;是否完全按圖紙施工等等。
(2)施工情況。例如,當時采用的施工方法或工藝是否合理,混凝土養護時間是否足夠、拆模時間是否過早;施工操作是否符合規程要求;結構是否過早承受荷載;所承受的荷載是否超過設計極限荷載;是否產生不應有的應力集中現象等等。
(3)使用的材料情況。例如,使用的材料與設計圖紙要求是否一致,其性能、規格、以及內在質量是否符合標準,是否采用了替代料,它是否能滿足原設計對所有材料的要求;在使用前該批材料的質量是否經過檢查與確認(例如水泥是否受潮、結塊),有無合格的憑證;現場加工材料、半成品是否經過必要的檢驗確認合格;現場拌和料配合比有無記錄,其配合比與設計要求配比是否一致等等。
(4)施工期間的環境條件。在自然條件方面,諸如施工的氣溫、濕度、風力、降雨等等,它們的實際情況和對施工對象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例如,在高溫酷暑下是否按規定停止了澆筑混凝土,還是為了趕工仍在高溫下澆筑,是否采取了專門的技術措施;例如一次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對土方填筑質量的影響;此外,還要考慮其他施工條件的影響,例如地下水的情況對基坑開挖質量的影響,是否出現了流砂或管涌現象,施工時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動力供應是否中斷,影響混凝土連續澆筑等等。
(5)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情況。質保體系是否健全,管理是否到位,質量責任制是否落實;質量保證資料的項目、批量是否符合規定,如:各種原材料試驗、隱檢、預檢記錄、施工記錄、地基與結構驗收記錄是否安全、有效;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技術交底是否結合工程的特點進行編制,并用于指導施工,工序三檢制、分項工程驗收是否按規定進行,以及對質量事故所進行檢測的各種數據、資料等等原始記錄,均是對質量事故原因分析不可缺少的資料。
2、分析造成質量事故的原因。根據對質量事故的現象及特征的了解,結合當時在施工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條件和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和判斷,找出最可能造成質量事故的原因,例如大體積混凝土表面裂縫的原因,就是根據其裂縫現象是細微的、縱橫交錯且無規律的、表面性的裂縫,而當時所處的情況是處在澆筑后的水化熱溫升的高峰期,自然環境是寒潮襲擊、氣溫驟降,因而最后推斷為由于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而引起的溫度裂縫。
對于某些工程質量事故,除要進行上述調查、分析外,還需要結合專門的計算進行驗證,才能做出綜合判斷,找出其真正的原因。
參考文獻: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編.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匯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