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工程管理應用的新發展措施上有什么管理應用制度呢?什么樣的工程建設是有用的呢?本文主要從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建議和防治的措施上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路基工程》,《路基工程》可作為高等院校交通土建工程領域中公路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城市道路工程以及機場工程等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公路、鐵路、城市道路、市政道路、機場道路建設及交通行業等路基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等。《路基工程》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主辦單位:中國鐵道工程建設協會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國內刊號:CN 51-1414/U,國際刊號:ISSN 1003-8825
摘要: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課程教學如何進行?理論課與實踐課、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設置順序如何安排?這都是工程管理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實際的問題。茅以升先生的“習而學”教學模式,是一種有異于人們慣常思維的課程設計思想,即主張:為了遵從工程教學的特性,實踐教學可以放在理論教學的前面,專業課程也可以在基礎課程前面設置。
關鍵詞:工程管理,工程制度,工業論文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how to do? Theory and practice, basic course and specialized course setting order how to arrange? This is the teaching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very practical problem. Mr MAO yisheng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s a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thinking course design thought, namely the proposition: to comp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an be placed in the front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specialized courses can also be set in front of the foundation course.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ystem, the paper industry
1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建議
1.1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機械記憶、被動模仿,這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的上課方式,多采用靈活的、開放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如研討課、講座課、案例分析課等,并多采取現場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式。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果,通過網絡多媒體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雙語教學推進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改革傳統的教學實踐內容,增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運用經驗與直觀判斷來解決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加強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大學生自己有機會去深入學習與思考。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瑪·卡門教授有句名言:科學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師創造未來的世界。可見,工程師的重要品質在于其創造和創新能力。在大工程的背景下,創造和創新能力更是成為工程管理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方面,應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以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個性和興趣的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發展創造性和創新能力。
1.2加強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管理學科是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融合多學科的成果。因為面對復雜的現代工程系統,工程師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不是僅有狹窄的技術知識背景就能勝任的,解決現代工程問題要求工程師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把被學科割裂開來的工程再還原為一個整體。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要為學生提供綜合知識背景,以有利于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將工程倫理學,工程社會學,工程哲學等課程整合到工程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來,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有效地培養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組織管理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因此,在工程管理教育的課程改革中要實現人文類課程,經濟類課程,法律類課程在工程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應該將工程倫理、工程史學、經濟管理、生物學、哲學、法律等課程納入到必修課程體系中,在授課過程中要能夠與工程課程相整合,與工程技術相聯系。同時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因為復合型人才是以專業知識、技能為基礎的復合,不能過分強調通才的培養而忽略專業知識的傳授。工程管理教育的目標仍應是培養專業人才,但要擴大適應面,以適應社會需要及應付各種變化的需要,實現從單一型專業人才到復合型通才的轉變。
1.3改革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工程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本身就意味著實踐,工程管理教育所培養的人都是要去解決實踐問題的。但長期以來,在科學主義的影響下,工程管理教育也走上了學科化、學術化的道路。不能否認,工程管理教育的科學化使過去以經驗為基礎的工程管理教育向前管理邁進了一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工程管理教育可以忽視工程管理實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工程管理教育需要回歸工程的本來涵義。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要面向工程更加重視學生工程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那些過于注重課程自成體系,求全,求深,忽視基本原理的實際應用等傾向要加以認真改革,防止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傾向,面向工程,回歸工程,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重塑教育觀念,要面向工程對各類學科進行有機的重組,進行跨學科教育。只有這樣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整個過程才能實現全面質量管理,也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工程界乃至社會的需求。
1.4“習而學”教學模式
理論知識是實踐活動的準備和基礎,學習遵循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過程和規律。但是,從工程學科的特點來說,人的認知規律卻并不絕對服從于這個次序,因為工程實踐活動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學知識的獨立性。對于工程學科的學習來說“,情境化”的認知方式更符合學習者的特點。對這個問題,我國著名工程學家茅以升先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習而學”模式。所謂“習”,是指在現場作業,其主要任務為修習技能及培養工程意識,但同時也要學習相關理論;所謂“學”,是指在課堂作業,其主要任務是修學理論,但同時也要修習相關技能。他認為“:學的對象是理論,習的對象是實踐。因此在學習里應求其統一。“習而學”是對“學而習”傳統模式的徹底改革。它的精髓在于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其本質特征是強調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化:先習后學,再習再學,實習與理論相結合。“習而學”模式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強調習學交替,“習而學”模式給我們打破傳統的課程論思想、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改革和設置課程提供了方法論上的依據,提供了新的對策與思路,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高等工程管理教育長期存在的理論與實際脫節、科學與生產脫節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解決路徑。
2結束語
隨著社會發展和就業環境的改變,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建設和改革過程也應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工程管理技術是實踐性科學,如何將學生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工程應用的角度考慮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講解,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這需要我們每一個高等工程管理教育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