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 工程概況
某平原引水工程引用一座水庫的源水,其經過隧洞自流至一座調節水庫,再經過有壓隧洞自流出口接輸水管道至泵站,進行泵站加壓分南、北線輸水管道,南線輸水管道長約8KM送至各水廠:輸水管道長約8.5KM,管橋約40座,輸水管道經過河道的地質條件較差,其中
有一條河道最寬約達100米;該引水管橋分6跨,輸水管道管徑為1.2米,每跨跨徑為16米,樁徑為DN600的水下砼灌注樁,鋼筋混凝土強度為C25,樁入土深度為25米。
2 水下砼灌注樁施工工藝及技術要求
2.1 施工準備
施工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包括場地平整,水、電、路三通一平工作,按成孔灌注制作鋼筋籠,砼材料堆放,廢水廢渣臨時存放,材料工具,存放及搭設工地臨時設施等多方面的需求進行規劃布置,由于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漿污水和含泥漿的鉆渣,稍有管理不慎會四處流淌,使施工場地遍地泥濘,影響人員車輛通行和設備器材的搬運,還需布置多條廢漿鉆渣的清運通道,在通道兩旁和場地其它低洼易積水處,設置排水溝和積水池,并經常進行疏設防止污水外溢。
2.2 鉆孔
鉆孔成形施工方法有正循環及反循環鉆孔,正循環回轉鉆孔工藝,其設備簡單輕便,故障相對較少,工藝技術成熟,操作簡單,易于掌握,其缺點樁孔直徑大,其鉆桿與孔壁之間的環狀斷面面積大,泥漿上返流速低、排除鉆渣能力差,巖土重復破碎現象嚴重,本工程采用正循環鉆孔。
2.3 清孔
正循環鉆進終孔后,將鉆具提離孔底20―50cm,采用大泵量泵入性能指標符合要求的新泥漿維持正循環30分鐘以上,直至清除孔底治渣和孔壁泥皮,泥漿含砂量小于4%為止,正循環清孔只適用于直徑小于φ600mm的樁孔,當樁孔直徑大于φ600mm,一般需風壓機清孔,風壓機清孔可以在孔內下鋼筋或下灌注導管后,實行二次清孔作業,以保證灌注砼前孔底干凈。
2.4 鋼筋籠制作與安放
鋼筋籠所用鋼筋的品種、規格、數量、間距都嚴格按設計圖紙配置,鋼筋保護層厚40―50mm,用綁扎在骨架外側的水泥墊塊控制,直徑1米以上要樁鋼筋骨架,箍筋應與主筋點焊防止變形,如鋼筋籠過長,可分段吊放,并宜用鋼管加強骨架剛度,需要焊接時可先將下段掛在孔內,吊高第二段進行焊接,逐段接焊逐段放下,吊入后校正位置,勿使扭曲變形。
2.5 導筒法水下砼灌注
水下砼澆注采用導管法,即將密封連接的鋼管作為水下砼的灌注通道,其底部以適當的深度埋在灌入的混凝土拌和物內,在一定的落差壓力作用下,形成連續密實的砼樁身,其工藝過程為:首先,將底口敞開的導管下入水中,在管中水位上方懸掛一個砼制做的隔水塞,然后將首批砼拌和物填塞,剪斷懸掛隔水塞的鐵絲,使隔水塞和砼順管而下將管內的水擠出,并埋住導管底部一定深度,將孔內沖洗液隔離,隨著后續砼的不斷灌入,樁孔內的砼不斷升高,相應提升并拆卸導管,直至灌入的砼達到設計標高,形成連續的砼樁身。
3 水下砼灌注樁常見事故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3.1 坍孔壁
3.1.1 原因分析
提升、下落掏渣筒和放鋼筋骨架時碰撞孔壁,護筒周圍未用土填封緊密而漏水或埋置太淺,未及時向孔內加清水或泥漿,孔內泥漿面低于孔外水位,或泥漿比重偏低,遇流砂,軟淤泥,破碎地層,在松軟砂層鉆進時,進尺太快。
3.1.2 應對措施
提升、下落掏渣筒和放鋼筋籠時,保持垂直上、下,避免碰撞孔壁清孔之后,立即澆筑砼,輕度坍孔時,加大泥漿比重和提高水位,嚴重坍孔時,用粘土、泥膏投入,待孔壁穩定后采用低速重新鉆進。
3.2鉆孔偏移傾斜
3.2.1 原因分析
a.樁位放線過程中出現錯誤或誤差太大。
b.桿導架不垂直,鉆機磨損,部件松動土層軟硬不勻,埋有探頭石,或基巖傾斜未處理。
c.樁拉移動或樁機就位不準確。
d.鉆孔過程中塔架、鉆桿不垂直。
e.存在地下障礙物。
3.2.2 應對措施
a.位放線時,必須認真閱讀設計圖紙,仔細審查軸線和樁間尺寸確保無誤;嚴格按設計圖紙放線,軸線間誤差不大于0.5cm,樁位誤差不大于1.0cm,釘入地下的樁桷應牢固;樁位測放完畢,還應進行驗線,驗線合格后,清除場內不是樁位的放線桷,保護好向場地外引放的控制點。
b.將樁架重新安裝牢固,并對導架進行水平和垂直校正,檢修鉆孔設備,如有探頭石,宜用鉆機鉆透,偏斜過大時,填入石子粘土重新鉆進,控制鉆速,慢速提升下降往復掃孔糾正。
c.移機時安排好線路,避免樁機履帶碾壓樁位,無法避免時,應對碾壓的樁位重新進行復核;鉆機就位時,鉆頭尖必須對準樁位。
d.為使鉆機塔架及鉆機保持垂直,可在操作室內安裝水平儀,在塔架上兩個方向安裝鉛錘,調整塔機及鉆桿保持垂直狀態,并支穩鉆機支服,保證鉆進過程中不發生傾斜。
e.施工前做好場地平整工作,土質松軟時應進行壓實,對舊基礎、大塊物等進行挖除,鉆進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應停止鉆進,提鉆清除障礙物,再測放樁位進行鉆進。
3.3 導管漏水
3.3.1 原因分析
連接部位墊圈擠出損壞法蘭螺絲松緊不一,初灌量不足未過到最小埋管高度,沖洗液從導管口侵入,連續灌注時,未將管內空氣排出,致使在管內產生高壓氣囊,將密封圈擠破,導管提升過多,沖洗液隨浮漿侵入管內。
3.3.2 應對措施
如從導管連接處和底口滲入,漏水量不大時,可集中數量較多,坍落度相對較少的砼一次灌入,依靠砼下落壓力將水泥砂漿擠入滲漏部位以封住底口,準備足量的砼,重新開始灌注,灌入砼較多使消除困難時,應暫停灌注,下入比原孔徑小一級的鉆頭,鉆進至一定深度后起鉆,用高壓水將砼面沖洗干凈,并將沉碴吸出,將導管下至中間的孔內再恢復灌注。
3.4 堵管問題
堵管現象在鉆孔灌注樁施工中較為常見,原因較多,堵管后不但影響工效,還造成浪費,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堵管事故發生。
3.4.1 原因分析
a.管路有異物或不通暢通
b.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塌落度不合理,流動性差。
c.間隔時間太長。
3.4.2 應對措施
a.連接混凝土輸送管路,必須逐根檢查每根管內有無異物,發現異物應立即清除,發現管內有起皮現象應立即更換,并對輸送泵倉室進行檢查,確保無異物;另外,還要在攪拌機出灰槽與輸送泵料斗之間設一個過濾篩,辟免大塊物進入混凝土泵送入管內。
b.合理選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對于水下導管灌注而言,坍落度宜在18-22cm范圍內,必要的時候,可以加入減水劑,以提高拌合物的流動性。
c.嚴格把握攪拌時間。每盤自裝料到出料攪拌時間不應少于60s,一般以攪拌90-120s為宜,以保證混凝土攪拌均勻。
3.5 鋼筋籠偏位問題
鋼筋籠偏位會造成樁身局部主筋保護層厚度不足,在施工過程中也不容忽視。
3.5.1 原因分析
a.鋼筋籠下放時未對準孔口中心。
b.未設置墊塊。
c.下籠后經機械碾壓,鋼筋籠頂部變形。
3.5.2 應對措施
a.下放時,應找準孔口中心,將鋼筋籠底部錐尖對準孔口中心,垂直垂直插入孔內,在插入孔內1m左右時,可迅速將鋼筋籠轉動幾圈,更好地對中。
b.預制一些中心有孔眼的圓形混凝土墊塊,加工鋼筋籠時順便均勻地分組穿在螺旋筋上,也可在鋼筋籠上焊加弓形鋼筋;鋼筋籠頂在地表以下的情況下,籠頂下放至地表以上1m左右時,可迅速將籠頂錨固段均勻地向外扒開后再沉入地下。
c.頂高出地面時,機機械碾壓也會造成鋼筋籠頂部變形。因此,機械行走時應盡量避開。
4 結 論
在澆灌水下砼灌注樁難免遇到以上事故,針對事故出現及時進行分析,而采用有效措施,從而制止或消除事故的發生,從而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巴曹新橋水下砼灌注樁,由于嚴格按照有關施工工序進行施工,施工方法得當,工程投入運行多年以來,工程運行狀況優良,無發現位移現象。
參考文獻:
1周坤.王巖 鉆孔灌注樁施中導管堵塞的原因及其預防措施 水利建設與管理 2007.1 :34~35
2 樁基工程手冊[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水下澆注混凝土灌注樁灌注事故的預防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