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
國內刊號:51-1335/Q
國際刊號:1001-6880
創刊時間:1989
投稿郵箱:trcw@clas.ac.cn
期刊官網:http://www.trcw.ac.cn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綜合影響因子:1.753
復合影響因子:2.545
所屬分類:生物科學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為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國內外正式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月刊,是我國最早報道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的刊物,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成都地奧制藥公司、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中心合辦。
刊物旨在報道天然產物研究的最新成果,開發天然產物研究的廣泛用途,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科研、開發、生產的進程,傳播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的科技成果,以促進我國科技與經濟的發展。
刊物面向當代生命科學前沿研究,設有“研究論文”“研究簡報”“開發研究”“數據研究”和“綜述”等欄目。主要刊載具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以及藥用動植物的研究與開發的創新性成果,尤其是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機理、提取分離新方法,復雜混合物快速分離分析,天然產物的結構改造、生物合成及生物轉化、合成新方法、構效關系研究、活性評價新手段,天然產物綜合利用等,涵蓋天然藥物化學、藥學及分子生物學等領域。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從1989年創刊以來,已先后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期刊數據庫EBSCO、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藥學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數據庫、中國農林數據庫、英國CABI數據庫、NPU(天然產物快報)、DOAJ數據庫、Scopus數據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CAJCED)、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武大版)(RCCSE,A+)等收錄。
2023年,《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繼續被《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六家單位聯合建立的新的期刊評價系統)收錄,標志著在中文期刊中《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國內學術界和期刊界的高度認可。刊物將繼續秉承學術質量與國際影響并重的指導思想,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體制與操作規范,運用前瞻性的辦刊理念,拓展期刊的發展空間,在國際學術交流的大環境中持續健康的穩步發展。
CAS 化學文摘(美)(2025)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25)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23-2024年度)
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2024)來源期刊
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
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3年版
1 稿件投遞
請登錄http://www.trcw.ac.cn/,作者中心注冊賬號進行投稿。
2 稿件撰寫
請進入我刊網站下端“下載中心”下載“論文模板”,文章各部分撰寫要求如下:
2.1 題目
文題應簡單明確,并力求包含盡可能多的內容信息,總字數一般不超過30個字。
2.2 作者
本刊允許有兩位通訊作者,通訊作者均用上標“*”標注在作者署名后(只有一位通信作者也需上標“*”),并在首頁腳注處注明其電話、傳真、E-mail等信息;
本刊允許有兩位共同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均用上標“?”標注在作者署名后(只有一位第一作者不用上標“?”),作者單位應包括工作單位全稱、所在城市及郵政編碼。不同工作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及工作單位名稱前加注阿拉伯數字序號。論文署名不宜過多,應限于對文稿做出主要貢獻,能對該文負責并解答有關問題者。
同時,需將全部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置于英文題目的下方。姓在前,字母均大寫;名在后,首字母大寫;復姓及雙名加連字符。英文工作單位還應在城市名稱及郵政編碼之后加列國名。
2.3 摘要(Abstract)
概述文章主要信息,內容包括本文目的、重要方法、主要結果、主要數據和結論等要素。要突出作者原創性工作,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也不得與引言相混;不作評論,尤其是自我主觀評價;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處必須加以說明。本部分要求用敘述方式描述,勿格式化成“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的形式。
為了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英文摘要在中文摘要的基礎上盡量詳述,尤其是反映文獻最重要、最具新意的內容和觀點。文字簡潔,取消不必要的字句(例如:In this paper、in detail、briefly、mainly、not only… but also等);盡量簡化一些措辭和重復的單元(例如:用“at 250 ℃ to 300℃”代替“at a temperature of 250 ℃ to 300 ℃”、用“the results show…”代替“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英文摘要多使用被動語態,但要避免出現大量無主語句,且主語不宜過長,以防止頭重腳輕;有“and,but,while”等連接詞時,前后連接的句子要注意語態的一致性;摘要時態多用過去時,規律性結果用現在時;翻譯專業詞匯務必查閱工具書、CNKI翻譯助手等,選擇通用的專業詞匯。本刊已被多家國際醫藥數據庫收錄,請注意英文摘要的質量。
2.4 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一般4~6個,其間以分號相隔。中英文關鍵詞應相互對應。
2.5 中圖分類號
由作者根據文章內容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進行分類,可進入我刊網站“友情鏈接”查詢。
2.6 正文
2.6.1 原創論文(包含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及開發研究欄目)
報道具創新性的原始研究成果。內容包含引言(Introduction)介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思路等內容,杜絕一般常識性知識;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詳細描述實驗所需用到的材料、儀器及實驗方法,使讀者能夠重復該實驗;結果與討論(Results and Discussion)將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討論,突出論文的創新性,如內容較多,可以分別概述。除引言部分外,上述各層次分列標題并按級標注(1、2、3;1.1、1.2;1.1.1等)。
主要實驗用動物、植物、藥品、試劑、儀器等應說明來源、品種或規格,研究對象(動植物、微生物)應注明拉丁學名,植物標本應說明鑒定人與存放地點。生藥提取物應有質量標準,有顯著藥理活性的粗提物應注明提取溶劑及相當于原生藥量的比例。
方法盡量簡單明了,但應便于他人重復實驗。一般方法可引文獻,有改進的應突出改進之處,創新的方法應詳述。
本刊對化學成分的分離純化研究的實驗部分要求包含:儀器與材料、提取與分離、結構鑒定三部分內容,實驗數據必須完整可靠,能夠保證化合物結構鑒定的唯一性。
正文及公式中的變量需用斜體。
多位數情況下,每千位用1個空格,如:1 500 000 千克
2.6.2 綜述
全面、系統概括和總結某一學科、學科分支或領域特定時期的研究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要求內容全面、時效新。
綜述者應為某一專業領域專家,以本人工作為基礎,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如對來源于天然產物的先導化合物的綜述。同時也接受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充分進行文獻調研基礎上完成的優秀作品,重可讀性與先進性。
我刊對綜述的篇幅(包括參考文獻數量)原則上不加限制,一般以1.2萬字以內為宜。
2.7 致謝
對本文密切相關的研究者和機構的感謝,并注明研究者所在單位,致謝詞一律放在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
2.8 參考文獻
應限于作者直接閱讀過,并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確保每一篇參考文獻引用無誤,本刊有權要求作者提供其所列參考文獻的所有原文。
研究論文列出與文稿有關的近期代表性文獻即可;綜述性文章應盡量引用10年內的文獻。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在文中以上標“[1]、[2]、[3]……”標明。三個(含)以下作者時,列出全部作者;四個(含)以上作者時,只列前三名作者,后連“et al.”;著者一律先姓后名,名后不加縮寫點;少數民族中本名不縮寫,父姓采取首字母縮寫。參考文獻主要采用英文著錄,刊名用縮寫。示例如下:
(主要采用英文著錄,小五號,Times New Roman,刊名用縮寫,中文期刊刊名需給出中文表達。)
1 Yang Y, Huang SX, Zhao YM, et al. Flavonoids from Lycoris aurea [J]. Nat Prod Res Dev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5,17: 539-541.
2 Jimilihan S,Ainiwaer W,Maierdan Y,et al.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nti-atherosclerosis effect of Cydonia oblanga Mill. in Xinjiang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Nat Prod Res
Dev(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9,31:1783-1790.
3 Jiao Y, Wang JD, Deng JP. Effect of different surface treatments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zirconia [J]. J Peking Univ: Health Sci (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18, 50: 49-52.
4 Morris SA, Curotto JE, Zink DL, et al. Sonomolides A and B, new broad spectrum antifungal agents isolated from a coprophilous fungus [J]. Tetrahedron Lett, 1995, 36: 9101-9104.
5 Long ZZ. Medical immunology (醫學免疫學)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9: 108-117.
6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ol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第一部) [M]. Beijing: 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 2010: 11.
7 Yang B. Studies on pathogenic toxins of Lecanosticta acicula [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南京林業大學), 2000.
8 Zhu MP. 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Rhodiola crenulata [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7.
9 Gao CP. Natural anti-tumor nutrient (抗腫瘤天然營養劑): CN200410016110.3 [P]. 2004-12-29.
10 Babu BV, Nagar AK, Deep K,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 computing for problem solving[C]. New Delhi: Springer, 2014.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 [R]. Geneva: WHO, 1970.
2.9 圖、表及單位
2.9.1 圖、表
主要考慮清晰簡潔的原則,力求少而精;圖題、圖注、表題、表欄目及腳注均需中、英文對照表達,并插入文中相應位置。
請盡量提供原圖或其復印件,照片最好用黑白片,顯微鏡照片應具長度標尺。表格用三線表,欄目項不應有空缺。化合物結構式請優先考慮用Chemdraw編輯(ISIS/Draw也可)。
2.9.2 計量單位和符號
按照國家法定標準及有關國際規定,統一規范書寫。數字與單位之間空一格。例如d(天)、h(小時)、min(分鐘)、kg(千克)、L(升)、mL(毫升)、pH、mp.、mol/L、MeOH/EtOAc 8:2、10~30 mg/mL。
須排為斜體的有:生物拉丁名的屬名及種加詞(定名人除外),如:Dendrobenthamia capitata (Wall.) Hutch.;基因符號;化學位移δ、偶合常數J;表示旋光性、構型、取代基位置的符號,如:dl-(外消旋)、p-(對位)、R-(順時針)、S-(逆時針)、D-、L-;一些統計學符號,如:樣本均數±標準差(x ± s)、t檢驗、概率P、質荷比m/z等。
2.10 理化數據表示法
對于已知化合物,應提供其物理性狀、結構表征數據及參考文獻等;對于新化合物,應提供完整的結構鑒定數據,包括性狀、熔點、旋光、紫外、紅外、核磁共振、質譜等數據,參照如下:
化合物1 無色針晶(CHCl3);mp. 152~153 °C;[α]25 D –110(c 0.4,CHCl3);UV(MeOH)λmax(log ε)235(4.23),275(4.18),292(sh)(3.52),325(3.41) nm;EI-MS:m/z 323 [M]+(98),308(28),292(5),262(20),248(21),236(81),235(100),206(17),178(27),88(17);HR-EI-MS:m/z 323.115 2 [M]+(calcd for C19H17O4N,323.115 8);IR(KBr)νmax 1 680、1 040、920 cm–1;1H NMR(400 MHz,CDCl3)δ:8.11(1H,d,J = 7.6 Hz,H-11),7.54~7.28(2H,m,H-9,H-10),7.27(1H,m,H-8),6.59(1H,s,H-3),6.10,5.97(各 1H,d,J = 1.5 Hz,OCH2O),4.86(1H,dd,J = 13.7,4.4 Hz,H-6a),4.44(1H,m,H-5a),3.77(3H,s,NCOOCH3),3.06(1H,m,H-7a),2.99(1H,m,H-5b),2.91(1H,m,H-7b),2.82(1H,m,H-4a),2.61(1H,m,H-4b);13C NMR(100 MHz,CDCl3)δ:143.0(s,C-1),146.8(s,C-2),107.6(d,C-3),30.4(t,C-4),39.2(t,C-5),34.5(t,C-7),128.7(d,C-8),127.8(d,C-9),127.2(d,C-10),127.0(d,C-11),117.3(s,C-1a),127.8(s,C-3a),125.6(s,C-3b),51.7(d,C-6a),135.8(s,C-7a),130.7(s,C-11a),100.9(t,OCH2O),155.8(s,NCOOCH3),52.7(q,NCOOCH3)。
3 更正與撤稿
(1)印刷發表的文章均被視為最終版本。本刊一般不對已發表的文章進行更正或撤稿。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如下所述),也可以更改或撤稿。
(2)更正。如果文章內存在無意的科學性錯誤,并且不會對文章的結果和結論造成重大影響,編輯部會盡快在期刊上發表更正啟示,詳細說明對原文所做的更改,并注明文章的出處。本刊會發布更正后的新版本的論文,并在新版中詳細說明對原文章的改動,注明更新日期。更改前的版本也會存檔,讀者可以直接獲取,但引用時,應引用最新版本的文章。
(3)撤稿。以下情況,編輯部會對文章進行撤稿處理并發表撤稿聲明:1)當文章內有嚴重的科學性錯誤,以致文章的結果和結論不可靠時;2)對于涉嫌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文章,編輯部會啟動調查并發表聲明告知讀者該文章存在風險。調查結束后結果將被公開。如果確認該文章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編輯部將采取撤稿措施并發表撤稿聲明。
4 版權轉讓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文章錄用后,作者需簽署版權轉讓協議(后期提供給作者電子版),自簽署之日起,論文全體著作權人(全體作者及享有著作權的作者單位)自愿將該論文的著作權轉讓給《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雜志社,以便成果的傳播。《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對文章的部分或全文具有但不限于以下使用權:匯編權、發行權、復制權、翻譯權、網絡出版及信息傳播權等,許可國內外文獻檢索系統以及網絡、數據庫系統檢索和收錄。本刊已加入國內外多個大型數據庫系統。凡被本刊錄用的稿件,將由本刊統一納入各信息服務系統,故本刊錄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紙載體和網絡形式同時出版,如作者不同意將自己的稿件納入各數據庫,請在投稿時書面聲明。
1. 保證本論文內容沒有正式發表,且沒有一稿多投。
2. 論文為原創作品且不涉及泄密問題。若發生侵權或泄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承擔。
3. 保證全體作者的署名及排序無爭議。若發生署名權爭議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承擔。
4. 保證文稿中所有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科學性,文責自負。
5.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使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允許第三方及作者本人按照署名(BY)-非商業性使用(NC)-禁止演繹(ND)(CC BY-NC-ND)的方式共享,即允許第三方及作者本人對本刊發表的文章進行復制、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但必須給出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許可協議的鏈接,同時標明是否(對原始作品)作了修改。該權益僅限于非商業性目的、不得進行演繹創作。
6. 文章刊登后,雜志社將向作者支付一次性稿酬,并贈送樣刊。若雜志社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該論文,將不再支付稿酬。
7. 其他未及事宜,若發生爭議,雙方將協商解決;若協商不成,則按照《中華 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有關的法律法規處理。
8. 協議自簽字之日起生效,編輯部一旦發現文章涉及泄密、學術不端、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則有權隨時終止對稿件的處理,所有后果作者自負。一旦該文章被退稿,本協議自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