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寫作要求
1. 文章篇幅:本刊要求來稿文字篇幅一般為10000~15 000字符。
2. 標題:論文標題務必言簡意賅,最好不用副標題;字數不超過20個字,中英文標題含義應一致。
3. 作者:作者姓名應附有漢語拼音,作者數量一般不超過6位。所有作者單位須有準確中英文名、城市名和郵政編碼。論文篇首頁下應附第一作者簡介及通信作者簡介,內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學位、職稱、研究方向,常用E-mail地址及有效聯系電話號碼(電話號碼在正式發表時不刊出)。E-mail地址請盡量使用正規學術研究機構單位郵箱。
4. 摘要:本刊采用報道性文摘的結構化表達格式,即結構式文摘。內容包括: ①[目的] 研究的問題、目的或設想等(必須與前言部分一致); ②[方法] 包括研究時段、地區及研究方法、使用儀器、技術等內容信息; ③[結果] 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主要數據)論證及描述; ④[結論] 指根據研究結果推演得出的主要結論及應用前景(必須與研究目的對應)。摘要著重于創新與發現,篇幅須500字符以上。英文摘要為中文摘要的相應翻譯,應保持內容一致。
5. 關鍵詞:關鍵詞一般取3~8個核心、熱點主題詞及重點研究區名稱。中英文關鍵詞須對應并同序。
6. 中圖分類號和資助項目:來稿需注明中圖分類號(參見《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5版),置于中文摘要之下。正文首頁腳注須說明論文的資助項目來源、項目名稱及其編號。
7. 正文格式與要求:
(1) 引言:不專門列出標題和序號,內容包括:①研究背景; ②研究目的和意義;③扼要介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術; ④提出該項研究的主要任務,并說明其主要創新之處。
(2) 研究區概況、試驗設計、材料與方法:須說明試驗數據采集的具體時間、地點和研究方法、技術等。應用別人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獻,如方法有改進則須專門說明,若為作者自己創新的方法則宜詳述。
(3) 結果與分析:提供必要的觀察和試驗證據,分析過程力求簡明扼要。
(4) 討論與結論:歸納研究結果所論證的原理、相互關系及有關推論、預測等。討論部分需要論點明確,論證有力;主賓分明,詳略得當;客觀公正,優劣兼顧。
8.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一般只列出與論文內容密切相關的主要條目,以30~40條為宜。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以及“私人通訊”不得按參考文獻引用,可以隨文簡單說明其出處。引用文獻必須核對無誤。本刊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排序,各參考文獻須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并在正文中相應位置標注其序號。3位作者后面方可加“等”或“et al”省略其后作者姓名。國外作者姓名著錄格式也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名可縮寫但不加縮寫點。國內作者英文姓名需寫出全拼格式。常見類型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1) 期刊及其析出文獻:作者.題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訖頁碼.DOI.
(2) 專著及其析出文獻:論文作者.論文題名[M]∥專著作者.專著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訖頁碼.
(3) 學位論文: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完成年份.
(4) 專利文獻: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P].公告或公開日期.
(5) 電子文獻:主要責任者.題名:其他題名信息[J,C,M,ED,EB/OL].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獲取或訪問路徑.
(6) 論文集/會議錄及其析出文獻:作者.論文題名[C]//編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份:起訖頁碼.
(7) 報紙文獻:主要責任者.題名[N].報紙名稱,出版日期(版次).
(8) 標準類文獻:標準制定者.標準名稱:標準編號[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9. 圖表要求:每篇論文插圖和表格數量皆以不超過4個為宜。所有圖表標題請務必將其內容要素表達完整,并同時添加英文翻譯。要求論文插圖寬度(包括縱坐標上的名稱和單位)為70~80 mm(分欄排),或140~150 mm(通欄排),圖中主要文字字體用8磅宋體,注釋文字(圖例、圖注等)用7磅宋體;插圖高度可根據內容需要調整。圖片需影像清晰,反差適中,主次線條粗細應有層次區別。主線(設計圖、函數線等)寬2.7磅,輔線寬(坐標軸線、標注線等)為主線的一半。表格盡量采用“三線表”,表中數據實測值為零,計“0”;未測則計為 “—”;不涉及該項者留空白;其他均需如實注明。
10. 計量單位及數值格式:計量單位一律使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并用標準計量單位符號表示,如,cm, kg, s, mol/L,Pa,J,min,h,d,a,等。4位整數以上數值一律采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即一位整數加兩位小數乘以10的指數冪格式。所有千分位間以半角空格分隔,數值與其單位符號間也以半角空格分隔。
五、推薦審稿專家
建議每篇稿件的作者朋友為本刊審稿專家庫推薦所在專業方向具有較高科學素養,學風嚴謹,公正嚴明的專家2~3位,并附其主要研究方向、職稱、年齡及聯系方式(包括:電話、電子郵箱及詳細通訊地址)。編輯部會根據稿件研究方向在專家庫中選擇較合適的專家對稿件進行鑒審。
創刊時間是:1981。
郵發號:52—167。
出版地:陜西省咸陽市
辦刊宗旨:緊密跟蹤水土保持學科的發展動態,及時報道本學科前沿領域的科學理論、技術創新及其實踐應用階段性最新研究成果,積極推動水土保持學科和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的發展,促進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報道內容:土壤
編委會成員:
主 任 馮 浩 (主編)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副主任 喬殿新(副主編)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聶小妮 《水土保持通報》編輯部
顧 問 (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安芷生(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研究所
崔 鵬(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馮 起(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彭建兵(中科院院士) 長安大學
山 侖(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邵明安(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張宏福(中科院院士) 西北大學
張佳寶(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國內編委(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阿里木江 卡斯木 新疆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安韶山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畢銀麗 西安科技大學 地質與環境學院
蔡強國 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曹明明 西北大學 城市與資源學系
曹生奎 青海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常小峰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陳洪松 中國科學院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陳奇伯 西南林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陳曉清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程積民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叢佩娟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戴全厚 貴州大學 林學院
丁永建 中國科學院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方怒放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高建恩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高健翎 水利部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中上游管理局
高 永 內蒙古農業大學 生態環境學院
郭索彥 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
姜德文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焦菊英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雷廷武 世界水土保持學會
李洪任 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李洪遠 南開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李江風 中國地質 大學武漢(武漢)
李 鵬 西安理工大學 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 銳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生寶 寧夏農林科學院
李占斌 西安理工大學
李智廣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梁 音 中國科學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
劉寶元 北京師范大學
劉秉儒 北方民族大學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劉國彬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劉紀根 水利部 長江水利委員會 長江科學院
劉文兆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劉彥隨 中國科學院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劉增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魯勝力 中國水利學會
羅志東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穆興民 中科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寧堆虎 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
彭守璋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佘 雕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石 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石生新 山西省水利廳
史志剛 安徽省水利廳
史志華 華中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宋乃平 寧夏大學 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唐迎洲 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
王 濱 河北地質大學
王 兵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王 飛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王 輝 湖南農業大學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王立春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王進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王念忠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王仕穩 中科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魏 強 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溫仲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草業與草原學院
吳發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
吳普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肖培青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謝錦升 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徐學選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許靖華 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許有鵬 南京大學 地理學院
薛占金 山西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
楊明義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葉優良 河南農業大學
楊穩新 陜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
楊勤科 西北大學 城市環境學院
姚文藝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于東升 中國科學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
于澎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于 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
余新曉 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學院
袁建平 水利部 水資源環境中心
袁普金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翟祿新 廣西師范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
張 超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張風寶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張光燦 山東農業大學 林學院
張長印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張光輝 北京師范大學 地理學院
張克存 中國科學院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張麗萍 浙江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
張文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林學院
張曉萍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張信寶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張興義 中國科學院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張 翼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西北調查規劃設計院
趙 輝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趙廣舉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趙西寧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趙永軍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趙一鶴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
趙 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鄭粉莉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周正朝 陜西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
周忠發 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朱宏偉 水利部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中上游管理局
上官周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
境外編委 (按漢語拼音或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傅國斌(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水土研究所
恒川篤史(日本) 日本鳥取大學干燥地研究中心
金繼明(美國) 美國猶它州立大學
山中典和(日本) 日本鳥取大學干燥地研究中心
司炳成(加拿大) 加拿大莎省大學農業與生物資源學院
Andreas Klik(奧地利) 奧地利維也納農業與科學大學
Carmelo Dazzi(意大利) 歐洲土壤保持學會
John D. Liu(荷蘭) 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學院
John Zhang(美國)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
Kadambot Siddique(澳大利亞) 西澳大利亞大學
Lu Zhang(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水土研究所
Panos Panagos(意大利) 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
Pasquale Borrelli(意大利) 帕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Pavia)地球與環境科學系
S.H.R. Sadeghi(伊朗) 塔比阿特莫達勒斯大學(Tarbiat Modares University)
Sang-Soo KWAK(韓國) 韓國植物系統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