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地震解釋技術在歡23塊構造特征中的應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工業設計時間:瀏覽:

  摘要:本文介紹了歡23塊古潛山構造特征以及地震資料的處理過程,并通過地質分析與三維地震資料相結合,提高對區塊的認識與精細解釋。

  關鍵詞:歡23;構造;地震;解釋

  歡23塊構造屬于裂谷型盆地的剖面形態,屬于裂谷期構造層的中段,研究區被夾持于兩條北東向斷層之中,上盤F1、下盤F5,南北長約3.0km,東西寬為1.2km,在西南角圍成了三面的斷層邊界。構造軸線由18-11井附近開始,經19-11井和20-511井延至20-211井附近,然后略向西偏,并向西南方向傾沒。總體上北高南低,但受兩條東西向斷層的影響,構造最高點位于19-11壘塊上(2300m), 構造幅度達400m,構造總面積3.56 km2 本區是古潛山的分布,除處最高的19-511山頭外,還包括20-510、18-512、16-312等較低位的潛山,這種群山模式,它們和19-511一起約束了是研究區沉積,近而控制物性與含油氣性。古地貌是歡23構造主要成分與關鍵因素。

  在剖面上斷層類型為同生斷層的正斷層,斷塊屬鼻型構造的屬性相同,都屬披覆型斷裂鼻狀構造。而且杜油頂構造高點都相應與下部古潛山山頭高點相吻合。結構特征出現地形下凹,在下凹地形中地形厚度明顯大于兩側,為上超充填構造。斷裂的產生和演化、斷裂在平面上的組合關系,剖面上的形態特征,無不對本區各層系儲層的分布、圈閉的形成和油氣的運移聚焦產生重大影響。

  1三維地震資料處理與解釋

  利用LandMark解釋系統,在對井資料進行編輯處理的基礎上,對研究區進行了合成地震記錄的制作和精細層位標定。此過程中,利用合成地震記錄進行層位標定時,通過單井及連井剖面的綜合分析對比,完成了目的層界面地震層位標定。在地震地質精確標定的基礎上,在研究區內分別對斷層以及目的層等進行了精細解釋。

  2層位精細標定

  在層位精細標定之前,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包括井資料分析、子波的選取和合成地震記錄的制作。

  2.1.1井資料分析

  (1)一致性問題

  測井曲線深度與幅度的準確性是保證綜合解釋結果可靠的前提。由于野外測井作業和測井環境的許多隨機因素的影響,即使采用數控測井及嚴格的技術措施,同一井各測井曲線之間深度的一致性也往往難以實現,各測井曲線幅度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許多非地層的測量因素的影響。因此,測井資料一致性預處理是測井、地震綜合解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它是保證綜合解釋精度的重要前提。

  (2)濾波處理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使某些測井曲線上會出現許多與地層性質無關的毛刺干擾。如聲波測井中,由于聲波探頭與井壁的隨機碰撞干擾,或在縫洞空隙和裂縫發育的地層中聲波經過多次反射折射,使測出的聲波曲線上出現許多毛刺干擾。顯然,用這些具有統計起伏或毛刺干擾的測井曲線做數字處理,會給計算的地質參數帶來很大的誤差。必須設法把這些與地層性質無關的統計起伏和毛刺干擾濾掉,只保留曲線上反映地層特性的有用成分。

  2.1.2子波選取

  在對井旁地震道進行頻譜分析和子波分析的基礎上,采用了不同相位子波進行試驗,從而選出最佳子波。

  (1)頻譜分析

  由于大地對地震波的濾波作用,使實際地震記錄從淺到深主頻成分逐步衰減。因此采用了頻譜分析和濾波模塊,計算井旁地震道主頻范圍,對比分析取合適的頻率值。

  (2)子波選取

  確定合成記錄的極性,關鍵在于確定地震資料的極性。經過對合成記錄與地震剖面進行對比,確定為正極性。

  (3)子波選取

  在參考研究區已有層位標定結果的基礎上,首先利用理論雷克子波進行層位的大致標定。然后再利用井旁道地震資料提取零相位子波,為了保證所選子波的適應性,在每口井附近進行多條井旁道零相位子波的提取,然后取其平均零相位子波作為該井用于合成地震記錄的零相位子波。

  2.1.3合成地震記錄制作

  利用LandMark地震解釋系統,對研究區進行了合成地震記錄的制作。在制作合成記錄時,對LandMark地震解釋軟件提供的各種子波進行試用比較。為了更真實地反映井附近的地質情況,最后確定了最佳子波類型為井旁道提取的子波,以井旁道提取的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記錄(圖3-2 H629井地震合成記錄)。

  2.1.4合成記錄層位標定

  合成地震記錄在地震資料解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用于精確層位標定,而且還廣泛用于儲層預測中的參數外推、地震資料帶寬約束反演、時深轉換等。

  3層位精細解釋

  剖面的解釋首先是在20×20測線網格基礎上進行的,接著進行8×8、4×4測線網格的解釋工作,最后進行內插。層位解釋采用層位自動追蹤技術,保證相干處理及屬性分析的可靠性。斷層解釋利用了相干體分析技術、等T0切片技術以及Inline、Crossline和連井線等多方向斷層識別技術。

  3. 1.1層位解釋

  在地震地質標定的基礎上,借助于LandMark解釋系統,在本區內對目的層進行了追蹤解釋。本研究區在其對應的地震剖面上分別對杜家臺頂界面、杜家臺底界面進行了精細解釋。

  (1)解釋方法

  根據井上已經標定的地震地質層位,在過井的地震剖面上先在各井點周圍對所標定的層位進行追蹤,以獲得井點附近的層位信息(圖3-3 過2-17-10井地震解釋剖面、 圖3-4 過629井地震解釋剖面 圖3-5過2-17-9、2-17-10、629連井地震解釋剖面)。然后,利用這些局部信息,在整個剖面內對層位進行橫向追蹤,從而得到整個過井剖面的層位信息。之后,在連井剖面上進行對比、追蹤,沿井旁道地震資料向外延伸。最后,從Inline、Crossline上,在全區內對所標定的層位進行追蹤解釋。

  在層位解釋的過程中,由于研究區存在不同規模的斷塊,從而導致某些地震剖面上對應層位的反射波同相軸難以識別。為解決這些難題,在對層位具體進行追蹤解釋時,采取先易后難的方法,先解釋出同相軸清晰且較易識別的剖面,再在其對應的不易識別的十字交叉剖面上進行層位點投影的追蹤識別。最后,經過反復的對比并修改,在全區內達到層位的閉合。

  (2)地震反射特征

  杜家臺頂界T:為一組連續性好的強反射底界。與上覆和下伏地層反射成平行接觸,反射波頻率為中-高頻,在研究區內可連續對比追蹤。杜家臺底界B:為一較連續-斷續反射波,反射波頻率為中-低頻。在研究區內可根據上覆和下伏地層波組特征在研究區內進行對比追蹤,同時在局部存在不整合特征(圖3-6杜家臺頂底界反射波組特征)。

  根據上述地震反射特征,利用研究區內已知井的深度信息,從合成地震記錄上讀出每口井上目標層所對應的時間信息,從而得到各目的層在已知井處的速度信息,結合所提供的時深關系,將兩個目標層的時間域轉化為深度域。輸出目的層深度數據,利用雙狐軟件繪制目的層頂界面的深度構造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故城县| 博乐市| 仁寿县| 镇雄县| 西乡县| 阿坝县| 迁西县| 平度市| 渝中区| 沁源县| 太仆寺旗| 海阳市| 广元市| 平舆县| 遂川县| 凤台县| 云浮市| 石门县| 兴仁县| 新干县| 渝北区| 通道| 馆陶县| 健康| 兴海县| 崇礼县| 陈巴尔虎旗| 南江县| 酒泉市| 罗城| 江永县| 河津市| 乐东| 齐齐哈尔市| 富宁县| 绥阳县| 卓尼县| 洞口县| 双鸭山市| 碌曲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