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區塊鏈的應用場景覆蓋知識產權管理、應用與法律保護等多個領域。在“區塊鏈+知識產權”實踐應用中,衍生了數據治理風險高企、技術支撐度不足、法治保障乏力等困境,對此,可以采取健全“區塊鏈+知識產權”法治治理框架、制定“區塊鏈+知識產權”技術安全標準規范、提升“區塊鏈+知識產權”應用技術功能、優化“區塊鏈+知識產權”融資與司法適用機制等措施,完善“區塊鏈+知識產權”應用生態,化解“區塊鏈+知識產權”應用之技術風險、場景優化與法律滯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關鍵詞:“區塊鏈+知識產權”;深度融合;應用場景;優化路徑
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的應用模式,在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文化娛樂、智能制造、社會公益和教育就業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2021年6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產品溯源、數據流通、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形成區塊鏈①場景化的示范應用。區塊鏈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基礎架構與分布式計算賬本,其應用場景覆蓋政府治理、金融科技、知識管理、證券融資與司法存證等多個領域。其與知識產權管理、運用與法律保護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與契合性。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容錯、匿名保護等技術優勢,以及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加密算法與松耦合數據結構設計等核心技術,可以為知識產權鏈上確權、知識產權溯源審計、知識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侵權監測與固證等,提供技術支撐。然而,“區塊鏈+知識產權”應用衍生的技術、信任與法律風險,以及其與現行法治體系融合度不夠引發的諸多問題,誘發了“區塊鏈+知識產權”生態構建的技術漏洞、制度空白與法律沖突等多重困境。因此,加強對“區塊鏈+知識產權”生態應用場景、衍生困境及其優化路徑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
1 區塊鏈與知識產權的多維聯結與生態構成
國家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指出,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當前,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突破跨領域應用瓶頸,將技術和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投入知識增值進程,以實現知識產權的深度融合。區塊鏈與知識產權之間的技術邏輯、運行機制與“代碼——規范”聯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區塊鏈與知識產權之間的技術邏輯聯結
區塊鏈與知識產權之間的技術邏輯聯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區塊鏈的加密簽名、智能合約、數字身份標識、數據庫寫入方法等技術方案,在符合法律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發明專利,或者運用區塊鏈標識與其他元素的集合,將其注冊為商標使用,或者作為一種軟件或者數據庫獲得著作權保護;或者將區塊鏈技術作為商業秘密進行法律保護[1]。也就是說,區塊鏈本身就是知識產權的技術或者要素來源之一。
第二,利用區塊公有鏈的透明化、不可篡改特性,可以進行版權、商標的登記確權。與時間戳功能,可以對嵌有著作權、商標權信息的“區塊”提供存在證明和身份證明,并通過著作權、商標權管理機關自行運行或者認證的公有區塊鏈的高度公開性,進行著作權、商標權權利歸屬的精準定位和有效回溯,以此,實現著作權、商標權“去中心化”的登記確權,同時,也可利用著作權、商標權在公有區塊鏈中的公示功能,為可能的侵權救濟提供電子證據支撐。
推薦閱讀:區塊鏈技術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