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發展,洪澇災害損失的主要部分已經從原先的農業損失轉移到城市,而城市內澇防汛是城市防汛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等多重影響疊加下,城市洪澇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前一段時間的河南千年暴雨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城市的防洪排澇體系研究刻不容緩,那么防洪排澇方面有什么論文方向呢?下面就匯總了部分關于防洪排澇學術參考方向。
贛州福壽溝防洪排澇原理初析
摘要:贛州福壽溝是北宋知州劉彝在1068~1077年間修建的,至今仍發揮著排澇排污功能.福壽溝的規劃設計體現了古人樸素的"系統科學"認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城墻、排水管網、臨時存蓄洪水的池塘和水窗作為一個整體,各負其責、共同作用、協同運行,有效完成城市防洪排澇排污任務.
臨桂新區防洪排澇及湖塘水系工程閘壩聯合調度研究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臨桂新區防洪排澇及湖塘水系工程(以下稱"臨桂水系工程")為例,采用優化水系內部水體循環的思路,通過對現有的四座閘壩進行聯合調度的非工程措施,將水系155m水域的壅水通過上游三座閘壩調控適當補充至153.5m水域(中心環形水域),同時控制下游大皇山閘壩放水,利用水系工程不同水頭差提高中心環形水域各河道內水動力條件,加快水流流速,對核心河道進行水體置換,改善污染現狀。同時,為保證后期游船通航,通過理論研究及試驗,盡可能降低閘壩在聯合調度過程中對水域正常運行的影響,力求在閘壩聯合調度完成后的合理時間內恢復通航區正常運行水位(153.5m高程),避免對正常的旅游通航造成不利影響。
某城市河涌防洪排澇整治工程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摘要:通過建立物理模型,在選定的水文邊界條件和相應工程運行要求下,對某城市河涌整治工程水面線及泵站規模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由于采用了更為精細的排水分區產匯流計算結果作為入流邊界,試驗測得的河涌中上游水面線明顯低于設計成果,二者最大差值可達0.6m左右;在設計標準(P=5%)下,滿足運行要求(前池水位不超過13.0m)的泵站規模為100m3/s,按此規模進行抽排,河涌中上游最高洪水位較設計成果低0.5~1.0m。試驗方法和主要成果可為工程方案比選及優化提供重要依據,對類似河涌整治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推薦閱讀:城市道橋與防洪是什么級別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