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欠發達地區地方性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短板,我國在由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征程中,既不能讓高等職業教育掉隊,也不能讓地處欠發達地區地方性的高等職業教育掉隊。文章通過分析得出影響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以下簡稱院校)的主要因素有:辦學經費少且來源單一導致持續發展能力弱;行業區域劣勢導致聚集資源能力差;思想趨于保守導致發展主動性差。文中提出了實現院校質量發展的主要對策:樹立“服務”理念,精準辦學定位;樹立“經營”理念,整合辦學資源;樹立“質量”理念,提升辦學水平;樹立“法治”理念,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影響因素
《陶瓷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雜志是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科技情報站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陶瓷專業綜合性刊物,發行面廣,是了解國內外 陶瓷科技成果,生產動態,經營管理、市場行情及傳遞各企業產、供、銷信息窗口。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教育是“被政府和企業視作提升勞動生產力、獲取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并被認為是解決失業尤其是結構性失業的工具”[1],同時也是政府和企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所做出的積極應對,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表征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職業教育自西方引入到我國,經歷近100年的發展,但真正大發展是近20年的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被認為“既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改革提供了動力。它為高等教育打通了另外一個入口,同時也為那些在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通往大學之路打開了一扇大門。”[1]高等職業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習近平同志親自審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在《方案》中再次予以確定。近期,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雙高計劃)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雙高計劃”全面吹響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號角。
然而,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極不平衡。從全國范圍來看,有省域之間發展的極不平衡,存在“東北—中部—西南塌陷”現象。以第二屆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優質校”建設與評價論壇發布的“2019年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為例,僅有1所“東北—中部—西南”區域高職高專院校進入前10名,6所“東北—中部—西南”區域高職高專院校進入前20名,17所“東北—中部—西南”區域高職高專院校進入前50名。又以四年一度與科技“三項獎”并行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18年評獎結果為例,僅華東地區獲獎數130項,占比44.22%,大于西南(9.86%)、華中(9.52%)、西北(7.14%)、東北(4.08%)的總和,江蘇、山東、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領跑高職高專院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數量前4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著教學科研水平和教育資源分布嚴重失衡的情況。
從“東北—中部—西南”省(市)的省域內看,往往省會城市所在地辦學的高職高專院校發展水平較高,地市州所在地辦學的高職高專院校發展水平較低,市域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再以第二屆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優質校”建設與評價論壇發布的“2019年中國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四川高職高專排名為例,僅有2所地市州高職院校進入四川高職高專院校綜合競爭力前10名,3所地市州高職院校進入四川高職高專院校綜合競爭力前20名。可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既有總體教育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同時又有縮小地區差異的嚴峻挑戰。我國在由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征程中,既不能讓高等職業教育掉隊,也不能讓地處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掉隊,迫切需要政府部門、院校自身厘清影響因素、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破解發展瓶頸,補齊短板,提升辦學和育人水平。
二、影響院校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辦學經費少且來源單一導致持續發展能力弱
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高專、短期職業大學、成人高校、重點中專“三改一補”而來。由于過去辦學場地窄、條件差,完全不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因此,在過去的十余年,多數高職院校都投入巨資加快新校區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實訓設備設施改善等,地處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高職院校亦不例外。然而,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少且來源單一,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特別是政府財政的生均撥款收入。地方政府往往由于職業教育成本高、專業化程度高、設備陳舊等問題而不愿意對其投資,加之多數地級市政府沒有舉辦高等教育的經驗,也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撐,因此即使國家有1.2萬元的年生均撥款硬性規定,實際上也是難以達標。
我國高職教育的生均撥款自2005年以來快速增長,“但在國內遠低于央屬高校、地方本科院校,校際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部分地市級政府及行業企業舉辦學校的生均撥款非常低。”[2]也有數據表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約占40.92%,高職高專學校約占59.08%,但在全國高等教育經費中,高職高專的教育經費僅占總經費的約17.82%。中國以不到五分之一的教育經費承擔著五分之三的高等人才培養任務,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與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嚴重倒掛。”[3]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所處區域多為低技能經濟,“大多數企業堅持尋求低成本、低技能的員工,很少投資培訓和研發”[1],加之目前國內還缺乏教育資金籌集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個人和企業的投資主要面臨回報不確定、回報率低等問題,所以難以吸納個人和企業的投資。
辦學經費嚴重不足是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頭等之痛”,多數院校把有限的資金投入了新校區建設,真正用于內涵建設與發展的資金相當有限,甚至個別院校辦學經費主要用于教職工人頭經費支出,長期處于“維持運轉”狀態,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行業區域劣勢導致聚集資源能力差
“職業教育是一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類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性特點決定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區域性特點。”[4]作為一種服務于產業的教育,“產業”是職業教育辦學的“源頭活水”,“企業”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天然伙伴”。然而,欠發達地區地方性高職院校其所在的區域企業主要以中小微企業為主,大型企業、行業領導型企業、技術鏈上游企業極少,產業中先進的技術、技能、人員、信息難以參與到院校的人才培養,難以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產業零星、門類不齊、發展水平較低,難以支撐院校一流專業建設。因此,院校無法立足本地產業發展辦專業,圍繞本土企業提質升檔需要開設課程,進而影響辦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