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
期刊名稱: | 地震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1893/P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0-3274 | |
期刊周期: | 季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地震局 | |
主辦單位: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地震》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
《地震》(季刊)1981年創刊,期刊是由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電磁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
《地震》辦刊宗旨是以交流地震觀測、地震前兆和強震機理與預測等研究成果,推動地震預報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減災中的應用。讀者對象主要以從事地震觀測分析、地震前兆探索、地震機理與預測研究的廣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和相關科技領域的科技人員。
投稿須知:
地震雜志欄目設置
地震學術論文、實驗研究、學術討論、研究簡報、地震目錄速報
地震雜志榮譽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Caj-cd規范獲獎期刊中科雙效期刊
地震雜志社介紹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文字精練。論文一般不超過8000字,插圖不超過6幅。“研究簡報”類文章一般不超過3000字。來稿一式二份,請作者自留原稿(除作者特別說明外,本刊一般不退稿)。
2來稿應包括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關鍵詞3~8個、第一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職稱,獲得學位、院士、博導及時間,現從事主要研究)以及何種基金資助等項內容。文后再單獨附中、英文的題目、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以供送審、校核用。
3文中物理、化學等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量和單位》中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非允許使用單位,必須換算成法定單位后方可投稿。
4文中外文字母、符號應標注大小寫、正斜體。對文中表示矢量、張量和矩陣的字母,請用鉛筆在該字母下畫一波紋線,以示區別。
5文中插圖請提供清繪圖或激光打印圖。圖中的符號及量、單位應與文稿一致。圖、照片等單獨附在文后,不要貼(或繪)在稿紙上,文稿相應處畫出方框(約占3行),并在方框下方寫出該圖序、圖題和圖注。
6文中表格請采用“三線表”,即每個表主要由3條線組成(必要時可加少量輔助線),去掉豎線。
7作者稿件中如果需要彩色圖件印刷,請在投稿時說明,編輯部將酌情處理,并適當收取彩色印刷費。
8文中參考文獻應是已經公開發表的,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列入,但可作為腳注。文中所引文獻應與文后所列參考文獻欄一一對應。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每篇文獻應給出全部作者(超過3位,寫“等”、文章題目、期刊名稱、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頁碼等內容。
9來稿經編委(專家)審閱通過后,編輯部將及時通知作者對原稿進行修改、補充。作者收到修改通知后,應在1個月內將修改稿(連同原稿、修改意見、并拷3寸盤1個)寄回本刊編輯部。作者在3個月內未收到該稿錄用通知(或修改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
10依照《著作權法》規定,本刊可對稿件作適當的文字修改及刪節(作者若不同意,請事先聲明)。
11凡本刊錄用的文章,將一律由編輯部統一納入有關信息服務系統,進入因特網提供信息服務。若不同意者,請來稿時聲明。
12來稿務請寫明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城市及郵政編碼,以便刊用及聯系。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基于高精度地基LiDAR技術的活動斷層錯斷地貌研究——以冷龍嶺活動斷裂帶為例康帥;張景發;崔效峰;姜文亮;焦其松 (61)
京津冀地區地震重新定位及其與活動斷裂的關系謝卓娟;呂悅軍;方怡;史丙新 (72)
北京及其鄰區小震重定位與活動構造分析陳成溝;邢成起;胡樂銀;武敏捷;岳曉媛 (84)
2013年蘆山地震和2014年魯甸地震前巧家臺陣觀測到的地震活動增強現象李艷娥;陳麗娟;陳學忠 (95)
2012年5月28日唐山Ms4.8地震震源機制解和震源深度精確測定李赫;張輝;王熠熙;王麗霞;王寶鎖;高也;蔡玲玲;王莉嬋;李 (107)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的內蒙古及鄰區地震烈度影響場改進技術楊彥明;姜立新;王禎祥 (117)
基于SfM方法生成的密集點云數據的典型建筑物分類研究張雪華;王曉青;袁小祥;王金霞